查看原文
其他

价格被砍超90%!心脏支架质量下降了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21新健康 Author 武瑛港

作 者丨武瑛港

编 辑丨徐旭

图 源丨图虫


心脏支架全国集采落地三年有余,降价后的支架质量等问题始终受社会各界密切关注。


近期国家医保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2023年,中选心脏支架使用量分别为160万条、183万条和218万条,年均增长17%,与各类口径统计的心脏介入手术增长率(10%~25%)吻合,累计370万余患者植入了中选心脏支架。目前中选支架占所有心脏支架使用量的95%以上,绝大多数患者使用中选支架。


据了解,2020年末国家医保局会同相关部门从心脏支架入手,首次开展国家组织耗材带量采购,最终支架从均价1.3万元下降至中位价700元左右,平均降幅94.6%。


但部分患者可能会提出疑问,便宜有好货吗?降价幅度这么大,医生积极性会不会受影响?中选厂家的供应积极性会不会降低进而影响临床使用?基于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湖北省某大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对上述问题展开调研。


《21世纪》:心脏支架集采落地已三年有余,您如何看待心脏支架集采?


答:心脏支架全国集采是非常好的事,集采之前,部分心脏支架价格7000元左右,最后降到了600~800元,降价幅度很大。


降价之后,医生面对各种病情的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胆子能大一点、施展空间也更大一些,手术该做就做,该植入支架就植入。以前7000元时,要是术中发现支架不够长,可能就要稍微勉强一下,虽然不是最优治疗方式,但也能明显缓解病情,因为再补一个支架的费用实在太高,有些患者负担不起。


集采以前我们要很节俭地使用支架,很多时候只能用一个,还要小心翼翼,想办法不要把远端血管弄破,植入术效果肯定不如按病情选择适当数量和规格的支架。降价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短一点的、长一点的,或者完成从细到粗的过渡等等。


因为之前要照顾患者,治疗方案既要在其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又要尽量契合疾病特征,要在两者间找到平衡,降价之后就不用关心太多价格问题,只需要把病变处理好就行。


《21世纪》:那您认为医生开展心脏支架植入术的积极性受影响了吗?有人认为“支架降价导致医生挣不到钱了,所以积极性降低”,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医生做心脏支架的积极性跟产品降不降价没有关系,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手术费,可能每个医院计算方法不太一样,但最终手术劳务费用高低跟手术难度和手术台次有关,跟支架价格没有关系。


“支架降价导致医生赚不到钱,所以积极性降低”,这种都是外行人的看法,他们并不清楚医生收入的计价方式,别的医院我不清楚,但我们医院的绩效方案跟手术耗材完全没有关系。


《21世纪》:心脏支架几经迭代,这次主要参与集采的铬合金载药支架有什么特点,能否满足当前临床需求?


答:铬合金载药支架属于二代支架,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本来就是主流产品,并不落后。


《21世纪》:在您看来,集采之后心脏支架的质量有变化吗?是否有质量降低?


答:没有什么变化,支架质量主要看通过性和支撑性,比如通过性很不好就肯定不行,但其实不论集采前还是集采后,这种情况发生率都很低。然后我们医生在手术时自己多加注意,预处理充分一些,就几乎可以完全避免这些情况。可以说集采后这三年我还没有碰到过支架的质量问题。


《21世纪》:面对降价幅度这么大的心脏支架,一开始是否会有患者觉得太便宜而不敢用?


答:确实有这样的患者,属于少数,可能只有10%~20%,为这部分患者解释清楚即可,跟他们讲“这就是以前用的支架,没有区别”,患者就接受了。其实大多数患者对集采都是持欢迎态度,不会觉得降价了质量就不好,他们认为本来就应该降,之前是价格虚高。


《21世纪》:平时会有多少医生患者选择使用集采中选支架,是否是主流选择,是否也会有部分患者希望使用其他支架?


答:我们基本全部使用集采中选支架,因为本来就跟集采前的品牌一样,可能其他医院有患者要求必须用进口的、集采外的产品,但我们医院基本没有这样的患者。其实我们很少采购非集采的产品,集采内的支架就已经能满足治疗需求了,其他的太贵,我都觉得没必要,支架主要就是起支撑作用。


《21世纪》:集采后你们每年实施的心脏支架植入术会有多少台,和之前相比是增加还是减少?


答:集采以前一年大约200台手术,2023年是300-400台,和之前相比增加了,但我觉得可能不完全是集采因素,主要原因还是老龄化趋势下,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病人越来越多,比如不论农村还是城市,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本身就在逐年增高,没有出现下降的拐点。


当然可能也跟集采有关,以前觉得支架植入术太贵,是个高端手术,现在降价之后就变成了比较普及和常规的手术,以前是普通家庭能接受,现在经济稍微差一点也能接受了。


《21世纪》:在手术台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厂家支架产品供应状况如何,是否遇到过供应不足或者效率低下的问题?


答:这方面问题倒是有,供货效率跟集采前相比可能会慢一些,毕竟厂家不太赚钱了,供货也就没有之前那么积极。以前是什么时候需要用支架,当天就能送来,现在我们需要提前制定计划,在二级库备几套产品,整个供应的方式产生了变化。


所有医用耗材都在医院的二级库里,我们内部有一个平台,比如需要用某个型号支架,就做一个计划,平台就会联系供货商、验真伪然后送到临床科室。


我都是提前按照尺寸先规划几套产品,集采之前我可能就只备两套支架,现在我备五套,快用完了就再去平台上申请,而且我们会多申请几个品牌的支架,所以哪怕送的慢一点,也不会影响我临床使用。


《21世纪》:您现在使用的支架品牌和集采之前有较大的区别吗?会不会遇到新品牌的产品觉得用着不太顺手,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答:这倒不至于,不同品牌的支架大体是一样的,当然会有细微区别,但这个区别还不至于影响手术质量。


《21世纪》:心脏支架植入术是否需要厂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集采后这些配套服务的质量有变化吗,是否影响植入手术?


答:以前支架价格很高的时候,对于没有成功植入的支架,厂家愿意回收,现在少了这一服务。


每位患者病变不一样,有的患者病变硬一点,可能支架过不去,挂在那里,那就不能再使用了,只能拿出来,支架也受到了一定毁损,集采前厂家愿意回收,现在不会,因为集采后支架比较便宜,厂家利润空间没有那么大。


但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出现概率较低,一年也就一两次,而且我们跟患者讲需要再用一个支架,患者也愿意承担这个费用,就算病情比较复杂,原先的支架试了一下无法放进去,病人也没有抱怨或者抵触,不愿意出这个费用,因为现在支架价格很低,集采前哪怕免费给换一个支架,患者需要花的钱都几乎能买现在十个支架。


《21世纪》:除了这些,您觉得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吗?


答:我觉得关键还是要把手术做好,质量再好的支架,如果植入术之前的预处理工作没做好,也容易出并发症。


心脏支架植入术不光跟支架质量有关,还要有充分的预处理,就像修马路,不能直接铺水泥,还要有准备工作。有些患者的血管病变狭窄很严重,我们就要先把病变部位扩张开,如果扩张不完全或者有些地方扩不动,就需要再用一些特殊的球囊,把病变位置处理好,这时哪怕支架质量差一点,我们也可以送进去,但实际上这些支架的质量也没有比集采之前差。


和集采前相比,我们现在预处理相对会更充分一些,倒不是因为支架质量下降,主要是支架万一没放进去也不能回收了,不想让病人多花一份钱。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赵凤铃

 21君荐读 

快自查!你的异地就医结算报销了吗?事关每个人


异地就医结算进展如何?“三医联动”有这些关键点


国家医保局新任局长章轲调研三家医院,释放什么信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