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莱坞顶流翻车,装X失败

老谈 拾文化 2024-01-13

作者:老谈


外国流媒体近期上映了一部叫《月球叛军》的猛片。

说它生猛是因为,该片的导演乃是天下第一、宇宙无双,有“DC救世主”之称的扎克施耐德。由猛人亲自操刀,可想而知,此片势必气势磅礴、气势如虹、气冲斗牛。


《月球叛军》的确取得了“开门红”,以至于连扎导也忍不住嘚瑟,他的这部电影“世界第一”。


播放量生猛,影迷的评价更加生猛——只不过大部分都是骂声,网络上对于电影的鞭挞,简直是血肉横飞、血流成河、血雨腥风。

在很多人眼中,施耐德是足以封神的导演。但毕竟他的拥趸和反对者一样多,随着《月球叛军》的口碑扑街,有很多人幸灾乐祸道,怎么样露馅了吧,他就一“装逼犯”、一“网红导演”,就是“美国陈凯歌”。


有的人继续补刀,施耐德还不如陈凯歌呢,陈凯歌高低拿过棕榈奖。

无咎无誉谓之“庸人”,毁誉参半谓之“非常人”,扎克施耐德这位“非常之人”,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01

扎克施耐德出生于艺术世家,他的家庭属于“很不错”的那一类。

在画家母亲的影响下,扎克从小就展示出了杰出的视觉艺术天赋。他初中之前就读于母亲任教的艺术学校,高中时前往英国学习美术专业,毕业后又折回美国深造电影知识。

小扎刚毕业时的上世纪80年代,“美越战争”已经结束,彼时的电影市场因此呈现出风格迥异、百花齐放的风格。既有人在感慨纷乱世事,又有人表达着痛苦与哀伤,当然,还有一些乐天派追求着美好与快乐。但电影圈里的事情,与小扎没啥关系,他高攀不起。


为了重振民众士气,官方开始提倡所谓的美国传统价值观,整个社会也呈现出“自由主义”的倾向。当时的社会环境,充满了自由、竞争与优胜劣汰的氛围。

也就是说,纵然施耐德来自于艺术家庭,假如他不去争取的话,极有可能也吃不上“艺术”这碗饭,这便是“职场丛林法则”。

为了能在艺术圈立足,小扎唯有暂时放弃电影的理想,开始从事广告、MV、短片拍摄等等工作。

这实在没啥可悲情的,扎克施耐德的很多同龄人,日后那些牛逼闪闪的导演,比如拍出《变形金刚》的迈克尔·贝,也都是如此一步步走过来的。

扎克施耐德在广告圈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直到千禧年之际,年近四十的他,才终于有了执导电影的机会。彼时,迈克尔贝通过《珍珠港》等片早已扬名天下,因为票房成绩好,迈克尔贝还被人亲切地称为“卖拷贝”。


反观小扎,在行业内,还是个“稚嫩”的小学生呢。稳妥起见,他决定翻拍一部经典之作:《活死人黎明》。

国内的观众可能不熟悉,但这是一部足以载入史册的经典丧尸片。亦可以这样说,诞生于1978年的原作《活死人黎明》,宣告了好莱坞僵尸片黎明的到来。


美国之所以诞生僵尸文化,用他们本国历史学家的话,源自于美国人对“异国他乡文化的无知与迷恋”。没有文化的美国人出于对英国小说《德古拉》的迷恋,拍摄了很多哥特风格的“吸血鬼电影”,最古早的恐怖片与丧尸无关。

时间来到1968年,一个叫乔治·A·罗梅罗的电影人,以不到12万元的成本,拍摄出了电影《活死人之夜》。这部小成本制作,横扫当年的电影市场,最终,在全球斩获三千万美元的票房。


《活死人之夜》开创了一个新的恐怖纪元,标志着“现代恐怖电影时代”的到来。10年之后,还是那位导演,祭出他的第二部恐怖片,也就是《活死人黎明》。可想而知,这是一部千锤百炼的作品。

扎克施耐德改编这部作品时却说:“我不想进行所谓的翻拍,我觉得那样没有意义。我们要重新构建自己的版本,重新搭建骨骼、肌肉,我们的电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有我们的个性、声音和经历。”

除了保留原作中几个关键的场景,他几乎完全推倒重来。

施耐德事必躬亲,甚至亲自绘制详细的故事板。最终,他镜头下的丧尸,以“升级版”的姿态在银幕上重新焕发生机,简言之,僵尸们变得更加血腥残暴,而且力大无穷、行动迅速,还能主动利用武器进攻。


按照影片的设定,丧尸必须被爆头才会死亡。而为了呈现视觉的冲击力,扎导镜头下的血液不仅源源不断,还会向着四周、向上喷涌,这显然是违背物理规律的。


小扎的改编称得上紧张而刺激,让观众看得血脉喷张。该片以不到2600万美元的成本,斩获亿元票房。终于,这位“行业新丁”,在好莱坞立稳了脚跟。


02

《活死人黎明》上映三年之后,施耐德又获得了执导《斯巴达300勇士》的机会。

《300》的原作是一部漫画,讲述了300位精壮的斯巴达汉子,勇敢对战五十万波斯大军的悲壮故事。


在狭长的温泉关走廊,300人VS50万,这个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但当扎克施耐德去和漫画作者洽谈时,却是热脸贴了冷屁股。漫画原作者认为,《300》是自己创作生涯的最高峰,任何不负责任的改编势必毁掉自己的心血。

为了获得原作者的“芳心”,施耐德决定,不再费劲巴拉讲述自己的版本,而是尽量忠实于原著。

忠实到什么地步呢?简直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对于漫画里的某些画面,扎导甚至做到了逐帧复刻。


如果说《活死人黎明》让施耐德在好莱坞“立足”,《300》则使他彻底“立威”。

施耐德以此片为阵地,进行了许多大胆前卫的尝试,更难得的是,这些创新大都成功了,他本人亦收获了无数的拥趸。

很难想象,这部能与《角斗士》媲美的史诗巨作,前期的拍摄工作只用了60天,外景的拍摄工作,仅仅耗费了一天。

作为对比,扎克施耐德花费在后期制作的时间,长达一年之久。


为了营造悲壮的氛围,他大量地使用了油画里特有的——而非现实生活中能轻易捕捉到的光影和画面,譬如,云霾下的夕阳普照、微风涌动着的金黄的麦浪、斯巴达战士古铜色的皮肤、整齐划一的人物方阵……总之,电影角色甚至不需要说话,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感,已经呼之欲出。


而为了彰显斯巴达战士的生猛,扎克动用了别的小心思。比如,他大量运用升格镜头(慢镜头),几乎所有的打斗场面,全都作慢动作处理。这种方式放慢了暴力的瞬间,却放大了暴力的细节。

与《活死人黎明》不同,在血液的呈现方面,某种程度上,施耐德竟然变得有些克制。和波斯敌人被杀得血肉横飞不同,当斯巴达战士死亡时,几乎是不流血的,这无疑又一次违背了物理规律。


还有一个细节,电影中少年时期的男主角,由扎克的小儿子扮演。为了让大伙看得爽,施耐德早已忘掉了什么叫“少儿不宜”,他亲自给儿子装配上了充血膨胀的左凝胶眼。


扎克施耐德“特效控”和“视觉控”的称号,正是从此片开始的。

导演对细节的追求可谓精雕细琢,但影片的主题却简练到了极点,一句话总结:不服就干、生死看淡。

没有“政治正确”,没有“XX主义”,这是一部充满荷尔蒙的爽片。全球4.5亿的票房也说明,这种简单而直接的问候,就像一记重拳击打在观众的胸口,然后,把他们给整高潮了。


03

2008年9月份,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横空出世。诺兰靠着此片封神,但他的东家华纳电影公司却有些尴尬,诺兰把超英题材门槛拔得这么高,究竟让谁去接他的班?


选来选去,华纳决定派扎克施耐德出战。

扎导最终交出的作品是《守望者》。单论口碑和高度,我个人以为,《守望者》超越了《黑暗骑士》,用有些影评人的话说,超级英雄电影能拍到《守望者》这个份上,基本就到头了;但论票房成绩的话,扎导败得一塌糊涂。

一部《黑暗骑士》的票房,让华纳轻松入账10亿美元——诺兰之前,华纳没有任何一部超英电影票房超过5亿美元;反观《守望者》这边,票房收入一亿多点,考虑到它的成本也是一亿多,单票房这一块,华纳赔得裤衩都没了。


美国作家薇拉·凯瑟说过:“人类其实只有那么两三个故事,它们不断地被重复,就好像它们压根没被重复过一样。”漫威深谙此道,所以他们的超英电影,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当观众看腻了时,漫威的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反观施耐德的《守望者》,要素多得不可理喻,哪怕只是影片的片头部分,就杂糅进了很多深刻得多的要素:宗教故事、政治事件、现实隐喻、战争和平……


扎导在该反思的时候反思,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插科打诨的时候也不忘幽默一把。举个例子,片中宇宙无敌的“小蓝人”曼哈顿博士,闪着幽幽的蓝光,一边卖力在跟女友嘿咻,一边又变了个分身悠然去搞科研……


以及,为了更好的诠释这部电影,他还鼓捣出来一部叫《黑船传奇》的动画片。

影院放映的电影不同于录像制品,为了排片的方便——说到底,还是为了影院的利益最大化,电影往往会有时长的限制。扎导的毫无节制,转眼之间,全部变成了劣势。

他想给观众看的东西太多,而当观众被塞得太饱时,难免要吃不消。

所以,细节满满的《守望者》在影院里必然一败涂地,但当四个半小时的“导演剪辑版”被释出来——观众终于可以细嚼慢咽地欣赏时,扎克施耐德再一次被封神了。


从此之后,不管他的哪个电影,粉丝们总是在翘首以盼所谓的“导演剪辑版”。

个人认为,扎导的风格以及个人标签,到《守望者》之时,已经基本定型。后来人尽皆知的《正义联盟》等片,就像是一个个“放大器”,那些电影放大了他的名气,也无限放大了世人对他的争议。


看他电影的部分疯狂粉丝,不知从何时开始,划分成两个阵营:极端的“扎斯林”,以及极端的“扎黑”。

你永远想不到“扎斯林”们能细致到什么程度?2011年时,扎克施耐德拍了一部绝世大烂片《美女特攻队》,有人却一本正经分析道,我们扎导可真牛逼,你们发现没有,女主角短裙和长筒袜的比例高度,刚好符合ACG定义下的“绝对领域黄金比例”。


你也绝对想不到“扎黑”的嘴有多损?有人揶揄说,想要分析扎导的电影,务必注意如下关键词:深刻的,渐进的,慢镜头的,仪式的,油画质感的,人文关怀的,神学科普的,宗教隐喻的,被迫害的,天花板的,网飞放权的,刚好回本的,万字解析的,常人看不懂的……把这些词串联起来就行。

可想而知,扎克施耐德未来还会拍很多的电影,与他相关的争议可能也有增无减。

扎导欠热爱他的粉丝,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坏消息是,眼下他挽回口碑的办法依然是来一部“导演剪辑版”。据报道,“导剪版”《月球叛军》将要上映,而且,这个版本将会“更硬核、更深刻、更粗俗、更暴力”。

参考资料:
  1. 超英队长:《是神还是坑?如何评价扎克施耐德的个人风格?》
  2. 姚睿:《扎克施耐德:视觉生产、末世情怀与现实反讽》
  3. 崔洋:《后现代视域下扎克施耐德导演电影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好莱坞顶流翻车,装X失败

老谈 拾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