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 | 傣剧

德宏文旅 2021-07-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在德宏,有一种经典的剧,它用声音记录时代,用动作演绎生活,用故事留存德宏的记忆,讲述身边的美好。那便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的傣剧,至今传唱了一百多年,有着“东南亚艺术明珠”的美称。



它起源于古代傣族祭祀时的“傩戏”,形成于清中叶的德宏盈江县,后流传到保山、临沧、缅甸掸邦等傣族居住的广大地区,由于傣剧根植于傣文化的沃土,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节日或村寨举行大的活动,群众都以能看到傣剧为荣,即使请不到专业剧团,也要请业余剧团登台助兴。2006年5月,傣剧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早在清朝末年,盈江干崖土司署就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后来逐渐在德宏流传开来,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起了傣戏班,建造了戏楼。当时的德宏,每个土司都有自己的傣剧队,村寨中亦有不少群众性的傣剧表演组织。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傣剧表演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它是傣族文化长期积淀的艺术结晶,其剧目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大致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傣族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佛经故事及叙事长诗改编而来的剧目,如:《娥并与桑洛》《南细娜》《帕罕》等。


第二部分是从汉文学戏剧小说、章回演义移植改编的剧目,其内容与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相距遥远,但它通过在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上的傣族化处理,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如:《火龙传》《金龙传》《白蛇传》等。


第三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剧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时间性,如:《人往高处走》《卖余粮》《刀安仁》等。



傣剧之所以在德宏及邻近的傣族地区有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汇聚了傣族人民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崇尚、民间音乐歌舞、语言文学等于一体。



近年来,傣剧传承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南西拉》《刀安仁》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纷纷在国家级、省级重大艺术赛事中荣获金奖,诸多奖项的获得使傣剧迈上了新的台阶。《南西拉》《刀安仁》的创作上演,使傣剧完成了从演绎故事到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转变。其审美功能更得到充分的发挥,傣剧由此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可以说傣剧已发展成为我国艺术个性最鲜明、民族风格最浓郁的少数民族剧种,它丰富了中国的戏剧艺术,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为了弘扬傣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来源 :德宏读本

编辑 :韩硕   审核:方桄明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德宏文旅


免责声明

  •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

  • 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

  • 转载内容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

  • 仅供参考,如有侵权,即刻删除。

  • 联系电话:0692-21302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