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宏非遗 | 傣医药(睡药疗法)

德宏文旅 2021-07-27


视频:巜我为非遗代言》

傣医药(睡药疗法)




傣族医药,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与疾病作斗争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是中华医药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傣医药具有独特的一套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运用“人体解说”“四塔”“五蕴”“三盘论”“风病论”“解毒论”等解释人体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调节人体内外肌理平衡。治病讲究医药相兼、因地制宜,具有便、廉、验、快等特点。2011年5月,傣医药(睡药疗法)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视频 |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傣族医药》片段
据史料《贝叶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傣族已经有了自己的医药。傣族医药经历了萌芽时期、原始时期、神药时期、兴旺时期、发展升华几个主要时期。德宏地区民间就傣医药的始祖,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释加牟尼时代,在傣王国的国土上,有一个神医,医术非常高明,为百姓和宫廷的国王、大臣所熟知,并给他冠名为季瓦戛医师。此后,许多人都拜他为师,大师的名声也不断远扬,各村各寨都奉他为医宗大师。他善于治疗各种疾病,医术超出了国土上的任何一个医师,凡是经他治疗过的病人,个个都恢复了健康,在群众的心目中,大师享有很高的威望。”正是因为他精湛的医术和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傣族人民才一致供奉他为傣族医药的医宗大师,季瓦戛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作为傣族人民原创的民族医药文化,傣医药巧妙地借鉴了佛教“四塔、五蕴”的哲学思想,创造性地将傣族人民长期探索世界、顺应自然过程中的生存经验及医疗实践升华为一门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医学体系,不仅为傣民族在流行病肆虐的“瘴疠之区”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今天仍然历久弥新,具有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
 
视频 |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傣族医药》片段

睡药疗法是傣医药传统外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中风、风湿病及高热昏厥等病症。它分冷睡和热睡两种。冷睡疗法治热病,热睡疗法治寒病。冷睡疗法即根据病情所需,选择相应的处方,采集傣药鲜品切碎捣烂(也可用干品),加入适量的药酒、旱莲草汁拌匀后,把药平摊在睡药床上,让患者睡在药上,然后将余药均匀地包敷周身(除颜面部外),再用布包裹。一次治疗时间视病情而定,具有清火解毒、退热镇惊、除风止痛、保护脏器之功,用于治疗发热性疾病出现高热不退、惊厥抽搐、神昏谵语、类风湿病、痛风、周身关节肌肉红肿热痛等病症。


热睡疗法针对寒病,按病情所需,配备相应的傣药鲜品或干品,置于锅内,加适量水和酒,炒热后平摊在睡药床上,待温度适中,让患者平睡在药上,再取余药包裹周身(除颜面部外),用布包住,覆盖被褥,一次约三十分钟左右(视其体质和病情而定),令其发汗,以达到开汗孔、通气血、除风毒、止疼痛的目的,用来治疗风湿病、中风偏瘫后遗症、月子病、老年性腰腿痛等。睡药疗法符合傣医理论和群众习俗,药物就地取材,资源丰富,使用方便,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根据目前收集整理的结果,傣族传统民族药约有1000余种,多数为植物药,亦有部分动物药和矿物药,少部分为外来药。其中许多与汉族中医药学中的药品相同,但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差别。如芦子用于提神醒脑;草蔻用于风湿酸痛;益母草用于粪虫瘙痒、湿疹;射干用于月经过多等等,均与汉族中医学用药有异。还有的药物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药源较少,如犀鸟、象牙、孔雀毛、野水牛胆等。


德宏,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民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息,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对坚定文化自信、延续中华民族文脉、追寻文化多样性、激活文化软实力发展等各个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来源 :德宏州文化馆  德宏读本

编辑 :杨国芯  韩 硕   审核:杨 旻


免责声明

  •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

  • 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

  • 转载内容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

  • 仅供参考,如有侵权,即刻删除。

  • 联系电话:0692-21302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