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何卖瓜,留守妇女都在夸

微信派 2022-11-18

这,是丝瓜。AKA鸡蛋伴侣,AKA美人水。长条圆柱状,入口丝滑。



这,也是丝瓜。AKA鞋垫。丝丝入扣,还能舒筋活络。



既然都是丝瓜,那丝瓜是怎么从“丝瓜”变成“丝瓜”的?这是视频号博主老何@何航布鞋工厂店 的拿手好戏。


总的来说,分拨,洗,晒,缝四个步骤



丝瓜成熟后,果皮会逐渐变黄,内里会形成被称为“丝瓜络”的维管束结构。经过洗净、晒干、去除果肉及种子后,这种像是压扁的风滚草一样的长相,一眼望去便极富手感。



这是一种表里如一的植物。除了可见的手感,“丝瓜络”这种纯天然植物纤维极富韧性,空洞状的结构又带给了它良好的透气,特别适合用来刷碗,或者编织。


身为重庆巫溪人,老何骨子里的“编鞋天赋”亮了起来。


“巫溪这个地方一直都有做手工鞋子的传统,像我妈妈、奶奶她们,我们这边的美女都会做,都喜欢做。”



金风玉露一相逢,丝瓜络的成鞋之路,开了。



老何深耕鞋业十余年,一有想法,马上开干。


制鞋的工艺咱有,但如何把丝瓜络布鞋从“限量款”做成量产款,产量和销路缺一不可。


在以农业为主的巫溪,丝瓜其实并不受当地农民待见。玉米,才是这里田间地头的“顶流”。



农民们种植玉米,一亩收成在1200-1500元之间。稳定的收成下,谁也不愿意改种只是个“想法”的丝瓜。


万一亏了,一年辛苦付之东流。


如果向外界采购,交通、仓储又是一大笔费用,得不偿失。但是,老何却依然心有不甘,他一直觉得,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再加上当地手工做鞋的“妇女基础”,“丝瓜更适合巫溪发展的农业。”


那就先试一年。


为了保证农民们不必承担改种的风险,老何向大家保证,“第一年试种,如果失败了,我也给他们种玉米的收成。”



第一年,就成功了。


农民们种植丝瓜每亩收入涨到了2600元,是种植玉米的近一倍。农民收入涨了,老何也有了稳定的产量保障,丝瓜鞋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布局起效了。



在老何的设想里,丝瓜络布鞋不仅要从田间到车间,还要到直播间。2021年下半年,老何决定试水视频号直播带货。



视频号应该怎么做?老何认为,应该足够真,足够接地气。


“我们文化有限,也不是演员,所以就不要去装、不要去演,把最真实的一面、最接地气的一面展示给粉丝。”


真实,接地气和保质保量的产品,老何在视频号小小的火了一把。


老何的视频号@何航布鞋工厂店 介绍丝瓜鞋的短视频,获得3.5w点赞;记录丝瓜鞋垫诞生的短视频,获得2.1w点赞。虽比不上顶流大号,但数据不错的短视频依旧为视频号带来了稳定粉丝增长。平均一天能涨粉5000~10000不等。



粉丝多了,货更好卖了。最近,何航鞋业已经在视频号爆过两次单,一次一天卖出18000元,另一次一天卖出28000元。


看着不多,但这赋予了老何很强的信心。从以前独门独户的上门推销,到现在广开门路的直播带货,销路更广了,赚的钱也更多了。


2021年,何航制鞋厂营业额突破了800万元,是往年的两倍多。


不仅如此,老何带头“研发”的丝瓜络手工布鞋也与巫溪县政府“打造地标性产品”的想法不谋而合。



通过视频号直播,巫溪传统手工鞋找到了新销路,巫溪山区也被更多人熟知。


巫溪是个“小地方”。


就像大多数“小地方”一样,年轻人大多进城生活了。愿意留守下来,回到家乡的,多是为了照顾孩子和父母。


至于老何,从外企辞职归乡办厂后,他也更能体量那些选择留守原地的人们,而他的目标也是争取将更多“吃瓜群众”改变为“卖瓜”主播。



何航鞋业直播团队目前有20人,全员宝妈。厂子里的孩子多,老何就额外请了退休教师来辅导孩子们功课,解决宝妈们的后顾之忧。而对于宝妈主播们每天的工时,何航鞋业也另有规定:一天上班5小时,直播3小时,学习2小时。



实际工作中,2小时的学习甚至比3小时的直播更重要些。宝妈们不仅要学习直播技能,借鉴同行经验,也要学习巫溪文化,在直播中为家乡做宣传。


在很多人看来,身处山区,人才流失,不懂直播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搪塞:“没办法呀,地区限制。”


而这些“地区限制”,竟也被转化成了何航鞋业的风格:在巫溪,真实的生活就是一种特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