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1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腊八遇大寒:数九寒凝大地,谷粟和豆为粥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

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正所谓冬去春来。在我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尾牙祭,亦称“做牙”、“做牙祭”等,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

尾牙祭,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风俗,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等。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做尾牙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南地区。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人们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土地神的称号众多,其来历与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关。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所谓二月二(古时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年尾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民间有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当然除了尾牙祭,也有其它的民俗!

吃腊八粥,腊八节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节日,这节日习俗是吃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腊八这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和佛陀成佛有关,清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今年大寒恰逢腊八,腊八是固定的,每年的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但大寒节气由于农历的更迭,则是不确定的,所以民间认为这两个日子凑到一起比较罕见,最近的一次是出现在2001年,但这也是一种农历的正常演变所产生的结果。


“大寒遇腊八,喝粥做尾牙”,大寒是二十四节气最后的一个节气,自然是属于尾巴,过去腊八节是要捕猎祭祀的,也被叫做打牙祭,所以腊八遇到了大寒,就可以把喝粥当作尾牙了



诸事粥全
腊八遇大寒:数九寒凝大地,谷粟和豆为粥
1月20日,腊月初八,迎来传统节日腊八节,俗称“腊八”,巧合的是,这一天还是“大寒”节气的开始。
民俗专家表示,“腊八”巧遇“大寒”比较罕见,在寒冷的“四九天”,喝上一碗飘香的腊八粥,会别有一番滋味。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腊日”在上古时代是最重要的年终祭祀日。古人每年都要举行冬祭,用猎获的禽兽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和家人平安,俗称“腊祭”。由于每年的“腊祭”均在与来年衔接的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并把举行“腊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但这一天不固定。
到了汉朝才明确规定,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魏晋南北朝时,“腊日”又融入了佛教的传说故事,从而给“腊日”增添了新的含义,并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因此有了腊八节。
一千多年来,“腊八”之所以流传不衰,关键在于它传递出了“年关”的强烈信号,预示着新的一年就要到来。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罗澍伟表示,从这句民谚中可以看出,“腊八”是传统农历新年的开场锣鼓。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开始以喜悦的心情“忙年”“备年”。
巧合的是,今年“腊八”正逢“大寒”第一天,“四九”第四天。“中国传统历法长时间与二十四节气并行且相对应,但两者遵循的规律不同,所以‘腊八’不仅会巧遇‘大寒’,还会巧遇‘小寒’或公历‘元旦’。”罗澍伟解释说。
“大寒”往往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我国民谚也有“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等说法。“大寒”“腊八”赶在一块儿,给人的感觉是“冷上加冷”。
“在‘小寒大寒,冻成冰团’的时日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不仅可以驱寒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还能预防寒邪外感,调理肠胃,堪称延年益寿、保健养生的佳品。”罗澍伟说。


本文出自新华网




推荐阅读


9787535971296
吃法决定活法:二十四节气顺时养命食方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版权声明

编辑:童年

图书海外轻松购,请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