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来已经一年了,想TA……

北京学联 2023-12-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春北京 Author 青春北京


去年今日

鸟巢焰火璀璨

世界再次进入“北京时间”

“双奥之城”为世界展现了

一场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



这背后离不开冬奥志愿者们

坚守岗位、振奋精神

守护着这场冰雪之约

展现中国青年的国际情怀



一年过去

“小雪花们”有哪些难忘的回忆

又有哪些变化

和团团一起看看吧~

回想起那个难忘的冬天,许多振奋又温暖的故事在心中回荡。第一个没有回家的春节,我们一起包饺子、吃蛋糕;中国女子冰球队点球战胜日本队,我们欢呼雀跃;每一次和观众问好及道别,观众为我们“笔芯”“点赞”,这些都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却。


转眼间一年过去,在校园里遇到昔日的志愿者伙伴,仍然亲密无间,冬奥的宝贵经历也总被提起。何其有幸,能在这样的国际舞台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精神力量。在这里“纯洁的冰雪”被每名志愿者的热情点燃,“Love is here”的旋律也永远的刻在每一个冬奥志愿者的心里。聚散终有时,志愿精神永不落幕,冬奥会那些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瞬间,都成为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 敬树坤



哈喽志愿者伙伴们,新春快乐!我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谢惠珊。去年,我与志愿者伙伴们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女子冰球赛场,完成了为期17天的冬奥服务。


还记得去年的2月15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我与其他10名外籍志愿者学习了手工扎制冬奥灯笼,中国志愿者们也准备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礼物“打树花”剪纸送给我。通过冬奥会我结识了许多中国伙伴,亲切友好的志愿者们让我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我永远不会忘记相聚五棵松的美好和冰雪的魅力,冬奥的志愿服务经历将是我一生最珍贵的财富。


——北京科技大学留学生 谢惠珊




回望冬奥,在每一个有需要的岗位,都有我们志愿者“小雪花”的身影,这是作为青年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冬奥会的志愿经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志愿服务的初心。


如今,我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未来的志愿服务之路上,我将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 吴嘉辉



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的一年里,我作为北京邮电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基础教育对个人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


寒假期间,我回到家乡新疆且末县,这里不仅是世界第二大沙漠的腹地,也是我萌生“奥运梦”的地方。我走进沙漠腹地中的四所乡村小学开展“冬奥精神宣讲”活动。这里的孩子们,不仅需要被培育“走出沙漠”的勇气,更需要点亮青春梦想,我想“北京冬奥精神”可以成为他们勇敢飞翔的一双翅膀。希望能与所有冬奥人一起努力,把北京冬奥精神带去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 艾尔西丁·艾尼瓦尔



2022年2月4日开幕式当天,我和其他的志愿者们在奥森公园欢迎前来观看开幕式的观众。当绚烂的烟花在鸟巢上空绽放,我们共同迎接这场举世瞩目的冰雪盛会。这次独一无二的经历让我从感受到了祖国日渐强大的科技力量,使我对专业所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年中,我越来越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高自身能力,在未来,我将不负国家的殷切期盼,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科技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 刘香杉


回想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和志愿者朋友们过了一个热闹的春节。作为摄影志愿者,为尽快熟悉场馆流线和摄影位置,我们在正式赛前曾多次踏勘场馆。沿着赛道来回走,可以看到制冰师不厌其烦地修冰铲冰,工人师傅无数次将赛道旁的遮光帘手动拉上拉下,各领域的战友们坚守岗位各司其职,我才知道奥林匹克的庞大叙事是由许多平凡的故事汇聚而成的。人们怀着热情与责任感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每一个人都是一片燃烧的雪花,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做到together(更团结)。现在每每想起,仍然觉得十分温暖。


还记得第一次来到场馆踏勘时,我晕头转向不辨方向;但一个月后离开的时候,我已经记下了这里的每一个弯道、每一处上下屋顶的楼梯、所有的摄影位置以及大部分参赛国的国旗和队服。离开时有些仓促,也没有想到那时一别后近一年都没有机会回场馆看看,最近听闻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开放,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们再见!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李墨涵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有幸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


冬奥期间,作为奥森南园近端集结点最北端岗位城市志愿者,我主要负责观众的集结疏散与引导服务,每次活动第一批到达,最后一批离岗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志愿者领队,我负责统筹学校135名志愿者的培训、激励保障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主动思考创新,带领志愿者们用“车贴标记”“互传温暖”等方式为观众提供更舒适的观赛体验。


虽然结束冬奥服务已近一年,但冬奥精神和志愿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挺膺担当,参与校园疫情防控、投身乡村振兴发展、服务青年学生成长,都是冬奥新时代我继续建功的方向,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续奋斗。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汪子钧



补冰员被称为“冰面美容师”,不仅需要专业的补冰技术,同时也不能缺乏敏锐力、判断力。通过不断的训练及教练张昊老师的辛勤指导和经验传授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志愿者之行。在赛前严格要求自己,不容许在补冰的速度和质量上出现差错,给参赛运动员们提供一个最完美的平台,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更专业、更严谨的自我。


赛场上是激烈紧张的,比赛之外也有轻松的时刻。和远动员交换徽章的经历,让我感受到和平友爱的奥运精神。有努力拼搏的运动健儿和热情奉献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我国的冰雪运动发展指日可待,我们的冰雪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北京体育大学学生 杨曦


回忆起北京冬奥,最让我难忘的瞬间是引导我所服务的代表团从张家口冬奥村(冬残奥村)赴国家体育场(鸟巢)参加三场仪式的“高光时刻”——


无论是冬奥开幕式把代表团送到入场口时,看见主席台的一瞬,还是在残奥开幕式带领中国代表团前行时,沿路听到的喝彩;无论是在残奥开幕式上情不自禁地为盲人火炬手喝彩,还是在残奥闭幕式结束后,与另外两个冬残奥村的官员依依惜别;无论是在屏幕上看到播放志愿者短片时的热泪盈眶,还是在奥委会(残奥委会)主席致辞中感谢志愿者时代表团成员转身致以的掌声……


在这些时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在奥林匹克的气氛中,“天下一家”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想,而是和世界顶级运动员的促膝长谈,是与异国选手相遇时的热情问候,是所有参与者不分长幼尊卑的真诚相待,是所有人一起向未来。


——北京体育大学学生 高京豪


时光轮转又一春。转眼间,冬奥会开幕已经一周年了,服务冬奥的点点滴滴还历历在目,仿如昨日。披星戴月地从驻地前往工作地点的大巴车,陪伴我们在雪天的室外坚守的站牌,为乘客提供指引服务后收获的感谢与笑容,在开闭幕式现场见证的雪花火炬的燃与灭,在驻地与伙伴们一起完成的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一个个来自上个冬天的时光碎片,拼凑成我的冬奥记忆,也描绘着我们的冬奥故事。


冬奥的赛事已经结束,但冬奥精神永不落幕。那些在冰雪中燃烧闪亮的日子,会是我一生都宝贵的回忆,我也将带着这份光荣与感动,继续投入到学生工作以及西部的支教服务中,在实践中继续感悟和弘扬冬奥志愿精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 赵雨涵




作为一名中国地质大学的本科生,我很荣幸作为北京冬奥城市志愿者服务于2022北京新闻中心。在冬奥志愿服务中,我担任本校展览展示与活动部组长,并在服务结束后获得“优秀城市志愿者”称号,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中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精神并未随着冬奥的结束而止步,反而在实践中升华。


过去的一年中,我作为本校冬奥宣讲团的副团长,积极筹备冬奥宣讲事宜,传播冬奥精神与文化。我参与过的志愿活动涵盖校园服务、社会公益、大型赛事等多种类型,并在其中积极展现有敢为先的奉献精神和风貌。我也将在未来秉持“冰雪逢盛世,奋斗正当时”的精神,继续带着本真之心、志愿之爱,传播冬奥精神,讲好冬奥故事,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 王巧丽



作为一名赛会志愿者,在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的经历是一段值得我珍藏一生的宝贵回忆。去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我正在上岗,外籍运动员们路过时,我向他们问候了“春节快乐”,他们热情地来向我询问今年的生肖,还和我一起合了影互道了新年快乐。除夕夜的这股暖意驱除了我的疲惫和寒冷。


所有志愿者们用亲切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为世界奉献一场精彩的冬奥盛会。冬奥后,我还继续参加了服贸会志愿等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继续发扬冬奥精神!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 刘东林



时间过得真快,我还记得在第一次业务领域例会中进行翻译工作,虽然是新手小白,但IOC技术专家的一句“your English is great!”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也正因为一次次的翻译,使我和小伙伴们与IOC技术专家结下了深厚友谊。


在寒风暴雪中搬运数十斤的保障物资、凌晨下班时互相鼓舞的“加油”、伙伴们拿到我设计的徽章时眼中的兴奋……星星点点的永恒时刻汇聚成了我们并肩作战、为国奉献的难忘之旅。“BEIJING 2022”,它曾经印在我的胸前,如今更是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作为00后的我们,因时代繁荣、国家富强而有了一起向未来的机遇和决心,更有了向世界问好的气魄和胸怀!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 胡锦昊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回想去年,凌晨的岗位上,我们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出口,引导抵达北京的各国运动健儿们去各个赛场。还记得每句“Thanks”,每张合影,每个拥抱,每次挥手……都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对中国青年的肯定!


在这里我褪去害羞的表情,变得敢于交流。在这里我丢掉懒惰,在服务中锻炼,将志愿服务精神铭记于心。我们用实际行动点亮了整个雪花飘散的冬天,迎来了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我一生难忘的回忆。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 周伯骏


我有幸成为一名90后的“延庆乡亲”冬奥会城市志愿者。冬奥会期间我既是一名冬奥会城市志愿者,在点位上进行服务,参与冬奥文化广场城市志愿服务点位执勤、物资分装、观众组织等工作;又是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的保障人员,是志愿者的志愿者,参与火炬传递志愿者组织、城市志愿服务点位督导和后勤保障等工作。服务于家门口的世界盛会,我们积极向全世界展现延庆青年的形象与担当。


一年过去,我和众多“志友”依然在各自的领域中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我早已将志愿服务当作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不断助力“延庆乡亲”志愿服务品牌的打造。


—— 延庆区妫川志愿服务协会会长李晓研



我很荣幸作为站长与站点中12支团队的260余名志愿者一起,在离赛事场馆最近的“冬奥村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参与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工作。冬奥会前后,从2022年1月初我即开始统筹,大到各团队之间的排班协调、人员统计,小到每天为志愿者们订餐、各类物资的及时补充。我设身处地的为志愿者着想,保障了冬奥村站点的平稳运行,并圆满完成了服务保障任务。


冬奥结束后我又迅速投入到朝阳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参与疾控中心电话联系密接人员核对信息等工作,面对大量的数据坚持一丝不苟,认真工作。一年来,我始终在志愿服务中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用热心、真诚践行志愿精神。


——朝阳区冬奥村城市志愿服务站站长

杨洁



在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周年之际,能够作为一名46岁社会志愿者身份参加冬奥会闭环服务,我依然感到十分幸运。思绪回到一年前的张家口古杨树场馆群中,初到岗的我乐于请教设备如何使用、和同班志愿者默契配合准确记录群通话内容等。服务期间,我们遇事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圆满完成了VCC志愿者的工作。


冬奥雪花永不融化,冬奥结束后,我继续坚守在不同的志愿现场:疫情防控、助老助残、环保、礼让行人等。我始终践行志愿精神,初心不改,方向不变,脚步不停!


——通州区“志愿家庭”冬奥城市志愿者

金敬聪



在北京2022冬奥会中,我与北科大401名师生志愿者共同完成了五棵松体育中心的服务保障任务。学校师生累计志愿时长达30000余小时,服务运动员、工作人员及观赛观众超过20000人次。17天的精彩与拼搏,17天的欢聚与互融,我们一起目睹了冰球运动员全力以赴的身姿,见证了欢笑与泪水,也向世界展示了“钢小伙、铁姑娘”的锐气和朝气。


如今,这场体育盛会已闭幕近一年。一年来,冬奥会志愿服务带给师生志愿者最有价值的遗产不在于冷冰冰的服务时长,更重要的是在冬奥精神的引导下,更多师生投身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来所有师生志愿者将继续把冬奥伟大的“精神密码”传承下去,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磨砺自己,淬炼成长为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 于林民




北京2022年冬奥会,首钢作为正式比赛场地和北京冬奥组委所在地,备受全球瞩目。首钢集团团委联合集团党委组织部、冬奥合作部选拔招募192名青年志愿者直接参与冬奥服务保障。城市志愿者作为北京最早启动、最晚结束的志愿团队,开展了冬奥主题活动50余次。志愿者们把冰天雪地的挑战,把“家门口不能看比赛”“春节不能团圆”的遗憾,转化为“冬奥有我更精彩”的担当,圆满完成了各项志愿服务任务。


冬奥大幕落下后,奥运健儿场上的拼搏精神、服务保障人员幕后全心投入的职业精神与奉献精神一直激励首钢青年勇往直前,在新的征程中继续发扬北京冬奥精神、志愿服务精神和首钢精神,不断为志愿服务事业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首钢集团冬奥城市志愿服务队


去年在冬奥会,我主要负责冬奥项目滑雪大跳台区域的技术质量工作,在首钢园三高炉区域服务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游客。在遇到游客不知道餐厅在哪时,为他们指路。当他们需要打卡合照的时候,为他们拍照等等。尽管看上去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天忙下来有时累到小腿肿胀,冬天更是寒冷难捱,但每当我看到对方脸上的笑容时,都汲取到了力量和温暖。我为他们介绍首钢园以及冬奥项目的同时,也传达了我们首钢人敢闯敢坚持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同时能把我参与建设的冬奥建筑分享给大家,心中特别地自豪。


在这次志愿活动中,我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团结就是力量,每个人的分工都不一样,但心中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当一大群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时候,每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略的,而我也很幸运可以这个大团队中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员工 李琛宇



又是一年春节,我不由想到了去年冬奥和春节的那场浪漫相遇。年三十早上六点半的早会上,为了在给前来观赛的宾客带来更好的奥运体验之余,还能营造喜气洋洋、红红火火的节日氛围,作为赞助企业接待空间的志愿者,我和大家开始新一轮的头脑风暴,经过讨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装饰方案,给玻璃和屏风装饰上窗花,将自己亲手写的福字贴在门上,给房间的各处挂上小灯笼,把过年的喜庆散布到场馆的每一个角落。


我想我应该会永远记得那个有奥林匹克的春节,自己亲手装扮的接待空间、食堂特别为我们准备的饺子和广播传出的温暖新春祝福,那个难忘的冬奥年。


——首钢技术研究院科研员 刘君煜



转眼间,为冬奥服务的经历已经过去了一年,陪伴大跳台从“寂静”到“沸腾”的时光仿佛昨日,还能想起初次拿到冬奥证件卡的惊喜,还能记得初次穿上赛会服装的激动,还能感受站在大跳台服务的自豪……


因为是人员管理领域,我们提前就来到了大跳台做预备工作,陪伴大跳台从预备时的宁静,到比赛时的沸腾,又到现如今的热门打卡地。我们对大跳台的感情很深,就像是面对一位庄严的老朋友。望向窗外的大跳台,往事历历在目。以东道主的身份作为赛会志愿者,我们全身有用不尽的力量。除夕前一天我们还坚守在志愿岗位上,出门时,天幕已黑,冷却塔上几个大字“新春快乐”滚动播放,耳边响起《一起向未来》的欢快曲目……冬奥的记忆深刻在印在我的脑海里,冬奥的脉搏一直随着我同频,奥林匹克精神也一直与我同在。


——首钢集团员工 姜萌




石景山区“青春美景”冬奥城市志愿服务队全力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冬奥会期间,63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累计上岗志愿者2.9万余人次,服务14万余人次;火炬传递、开闭幕式、赛事观众组织引导,随处可见服务队志愿者身影;“一起向未来”冬奥城市志愿项目荣获多项大奖。冬奥结束后,服务队继续发挥作用,提炼形成大型赛事活动志愿服务保障管理体系,高标准完成了服贸会及2022北京文化论坛石景山区观摩活动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保障工作。疫情暴发时,迅速动员各工作力量,招募志愿者下沉社区参与疫情防控。


志愿者们共同传承北京冬奥精神,将冬奥中留下的美好青春回忆与实际行动有机结合,带动形成人人可为、人人愿为、人人要为的志愿文化氛围。


——石景山区“青春美景”冬奥城市志愿服务队


冬奥期间,东城区建国门街道残联助残志愿服务队以各类残疾人为重点群体,以冬奥、冬残奥为主题,开展贴合实际、形式多样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队同时动员16家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在冬奥、冬残奥的赛前、赛中、赛后期间,开展助残、助医、助学及社会性公益宣传等多项领域专业志愿服务。


冬奥结束后,服务队传承冬奥精神,致力于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在过去的一年里,服务队持续扩大社会作用,形成可持续的冬奥遗产,持续强化残疾人文化自信,挖掘各领域残疾人骨干,强化残疾人自组织建设;持续链接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团队,组织辖区残疾人朋友开展趣味运动会、参观赛后场馆、体验冰雪冰壶球等活动,强化残疾人自强不息、拼搏友爱,实现自我价值。


——东城区建国门街道残联助残志愿服务队





冬奥期间,朝阳青年律师志愿服务团在冬奥城市志愿服务中,依托城市志愿服务特色普法站点,印制普法宣传手册和读本20万册,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服务,举办“迎接冬奥、法治同行”系列普法讲座,分享冬奥法律知识,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


冬奥志愿服务圆满完成之后,朝阳青年律师志愿者们继续秉承冬奥精神,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帮教、法律宣传、法律援助等工作上不断创新、贡献力量。志愿者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首都疫情精准防控做出积极贡献,以首善标准服务首都中心发展大局。服务团成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律师志愿者,努力将志愿服务与自身法律专业有效结合,擦亮双奥之城名片,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朝阳青年律师志愿服务团



难忘冬奥那一幕幕闪光的画面

都有志愿者的参与

谢谢那个有你的冬天!


冰雪已燃,未来已来
冬奥精神永不落幕!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

来源|青春北京

校对|王静静

责任编辑|翟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