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场公开选妻,把我看吐了

教育编辑部 她言他语 2023-12-16


沉浸式戏剧《又见平遥》因一组图火上热搜。


一段名为“选妻”的表演引起争议。



“中式恐怖”“糟粕极致”。


该戏剧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


全剧充斥着对传宗接代的崇拜和对女性的物化。



不敢相信,居然会在21世纪看到这样大制作却如此荒诞的演出。


封建社会里已经被反复证明是糟粕的东西。


竟然被光明正大地搬上大舞台。


进行美化。


难道我们的社会在退步吗?

01

被物化的女性


《又见平遥》的梗概大抵就是:


清朝末期,平遥镖局为了不断王家血脉。


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用232条人命换来王家独苗一条人命。(全剧大概出现了80次“血脉”)


出行前,全城百姓被赵家“义举”感动,纷纷献出女儿参加选亲。


整部剧里的女人都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只要能保住血脉“死就死了”。


剧情里充斥着挑拨男性观众的,一群女演员穿很少的“选妻”情节。


选择的标准就是三寸金莲、胸大腰细、温婉娴淑....



“选妻”过后,温顺的女人披上了凤冠霞帔。


不久后便诞下一个男孩。


而母亲一角在完成这一“光荣使命”后便轻飘飘地难产死去。


“生都生了,死就死吧。”


选妃胜利者留下了振聋发聩的宣扬,人行子宫完美地完成了她的任务。


犹如传统封建电影里女性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的无声离场。



世人只在意新生婴儿的啼哭。


谁人记得无数女性生命的枯竭。


02

封建糟粕借尸还魂


《又见平遥》自2013年公演后,已连续上演一千多场,观众超过百万人次,各方好评如潮。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该剧的舞蹈编排上乘,演员功力扎实,互动式体验和声光电运用也有独到的一面。


但形式上的新颖和优秀并不能挽救其内容的苍白空洞。


全剧充斥着对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和延续香火等宗法社会糟粕思想的宣扬和赞美:



槽点一:把女人当商品


在最有争议的“选妻”画面里,女人心甘情愿像货物一样对比挑选。


有没有三寸金莲、手纹有没有断掌(克夫)、腰细不细、臀翘不翘……



于是,在所有的封建标准中。


选出符合所有标准的一个女人,当晚和男人洞房“留种”。


即便这个男人也许再也不会归来。


槽点二:“你给我家生了个大胖小子,你是大功臣,你可以进宗祠。”


整段表演没有任何反讽反思的意思,主旨就是——香火需要传承,儿子需要传承。


“我生都生了,死就死了吧!”


女人难产死去,却仍认为自己受不住“进宗祠”这样的巨大恩赐。


槽点三:设定就软弱的女人


男镖师远行之前要洗澡净身。选出全城最有福气的女人,给男人擦身体。


她们又弱小又可怜,跪在地上给男人擦水,讲:哥哥你别走,哥哥我咬你一口,你就是我的人了。



男女双方完全不在一个精神层面,男人要出远门干大事;


女人设定的潜台词却是,我作为一个女人没什么用处,只能给哥哥你提供擦水这种“服务”。


女人依附男人、祈求男人精神上庇佑,只能跪着表现温顺,说一句,哥哥别忘了我。


槽点四:狭隘、保守和愚昧的宗族意识


最后一段“祭祖”把我们再次拉回了当代。


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王氏后人纷纷回到平遥祭奠祖先,祭拜赵家的恩德。


然而所有的来祭者都是男性,其中一位还特别强调自己的王家三十几代单传嫡孙地位,强调“我姓王,我的子子孙孙都姓王”。


而大门后面的受祭者也都是男性。


女性在哪里呢?女性难道就不算家族后裔了吗?


这其中暗含的是只有男性才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观念。


《又见平遥》在面对女性的苦难时,表现出一种冷漠的热情。


似乎这些苦难都不是苦难,反而是女德,是为衬托和升华男性的“德行”和“大义”而存在的。



《又见平遥》的“又见”,招回的不是赵易硕和232名镖师的灵魂。


而是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实则吃人的礼教。


刺耳悲怆的戏曲,歌颂男尊女卑,歌颂女性的逆来顺受。


影视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下一代思想形成的雏形。


这种早该被时代抛弃的价值观,不应借着对历史致敬的名义。


堂而皇之地进入我们的主流文艺作品中。


而这样一部消费女性的剧作,居然是一位女性导演执导的,更感到令人悲哀。


03

宣扬还是批判?


有人可能要说了,《又见平遥》的故事背景是清朝末期。


原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如何去讨论女性的思想与自由呢?


“了解传统并不是要全盘继承,表现历史并不是要古为今用。”



的确,任何描述历史的文艺作品,都不能完全避免糟粕的出现。


《又见平遥》错就错在将“苦难”以“歌颂”的手法呈现在现代人眼前。


借着弘扬传统的名义,说着宗族文化、封建道德、父权制度、三纲五常的东西。


而对于旧时女性的遭遇,《又见平遥》却用喜庆、香艳的呈现。


掩盖了其深层的强迫性质。


自此,女性彻底成为了故事里的玩偶。



于是,这样的“中式恐怖”。


从清末一直延续至今。


屡屡“香火”依然成为了绑架现代女孩的枷锁。


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规训和羞辱仍随处可见:


莆田一媳妇分享自己卧室的照片:据说这个灯笼就是如果诞下男宝,就每年挂上去两个。



婚礼之上,莫名其妙的“男童滚床”传统,也是为了投胎求得男宝。



某地的结婚习俗是让新娘在竹筐中端坐五小时,脚不准沾地。



女性困境,是一张结构性的网。


所谓的文化传统,必定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氛围相依存的。


而如今社会在发展,更有生命力的文化应该是随着时代进步的。



希望那些腐朽的“传统习俗”能够在我们这一代结束。


希望所有女性都能勇敢冲破那些无形的枷锁,坚定地往前走。


*作者:教育编辑部小兔。来源:教育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D:judushu)授权。*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