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懂了没行动,还是没懂

张海露Eric 张海露Eric 2024-04-30


1.

刚读完 Feel-Good Productivity 时,我的阅读感受是「就这?」「500w关注的学霸不过如此呀」。

这几天又读一遍,我想他为什么这么写?还能怎么写?然后觉得这书确实花了心思。一本能让人读进去,能行动,鼓励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读起来越不费力,说明作者多想了一步。I have to hand it to him

2.

细水长流是我常用的一个词,它是因为热爱无需坚持、迷茫且坚定的基本心态和最终目标。

细水长流关键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至少有一个方向,而不是看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用「做了什么」试图躲开更难更根本的问题。

这里也很矛盾,我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于是什么都去试一试,在传统教育职场之外,还可通过阅读、兴趣爱好等途径解锁自己,发现有更多可能。

关于细水长流,我的一个大原则是:如果这件事情不能一直做下去,那就别做。调整一下,把它变成小任务小目标,持续做下去。

做什么那个结果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行动能带来哪些思考。不能一直做下去,一直硬着头皮做,慢慢会讨厌自己,然后不相信自己。

Feel-Good Productivity 的方法,这一招叫 The Cystal Ball Method,事前诸葛亮,预判你的预判,别逞强好胜死要面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规律的事情做(比如阅读写作),以月以年为单位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探索,这样有眼下也有远方,更灵活,也更容易感到富足。

另外警惕坚持和重复。一件事情做成了模板级,每次都一个写法一个做法,说明已经到了舒适区。再坚持和重复下去会陷入 inertia。

3.


每一两个月,我会调整小房间的布局,让我的一方天地有些新鲜感。

1/4 是工作室,1/4 是小型图书馆,剩下的给投影、茶和咖啡。

4.

这两天陪 Angel 做 dollhouse。买了彩色打印机,买了 laminator,各种剪剪粘粘。一开始是抗拒的,总觉得「有这功夫看会书不好吗」。

然后调节:

1)陪伴孩子,是我想做的事情,这符合我的价值观,是我的主动选择;

2)我可以利用这个过程练英语,比如看到laminate我才知道原来「塑封机」就是 laminator,和女儿一起学会了。我还教女儿如何自己用 Google 搜图片,如何自己用打印机、塑封机,让她看 dollhouse 的说明书和视频,在教的过程中我练习了英语,她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技能;

3)既然接受了,那就享受其中。我开始认真剪纸,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的手工课,为剪出一个完美的图形开心。我剪第一版,然后塑封,Angel 剪第二版,这是我俩的协同工作。

这样一件小事带来了觉察和调整,多好。先参与其中,然后提升孩子的自主能力,这样也是从根本上平衡生活。

5.

昨晚本来计划是把手头的两本书看完,想着这个星期从 Feel-Good Productivity 出发,我写了笔记,在群里分享,还多读了 3 本书,多有成就感啊。

收拾了一会屋子,想到书中提到过 Reitoff principle


给自己设定一次什么也不做。我想是啊,休息和什么也不做也是「努力」的一部分。

6.

创造是人的本能。放下「我要创造」些什么吸引什么眼球的时候,去玩,创造力就在被滋养。Make terrible things. Make epic shit.

7.

我们常说,道理我都懂,我就是缺乏行动。

我倒是觉得,没有行动,就是还没懂。真的懂了,你会找到调节的方式。

问题是,想要懂,还得是行动。这就陷入了 Catch 22。

既然无法用行动让一切步入正轨,那就先让自己身体健康舒服起来,让大脑浸泡一些积极的内容。所以许多人会选择运动、冥想,听播客看他人的故事。这是很好的开始,给自己一些时间。有了调节自己的方式,后面的路同样辛苦,但会多了些笃定。

没有行动,无比正常。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东一下西一下,也很正常。能主动做事,愿意在行动中觉察和成长的,是极少极少数的。

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都要面对人生的虚无和孤独,只是已经有了一个可以让我们身心舒服的一些方式,比如阅读、写作、交谈,走进自然,主动创造和分享。试一试,做些没做过的事情,和恐惧焦虑聊一聊过过招,可能会发现新世界

猜你还想读:

· 愿你多一些“一身反骨”

· 理解鸡汤,成为鸡汤

· 别改天了,就今天吧

· 读英文书,试试用思维导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