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蹭热点:一批口罩引发的悬案

韩葵 韩葵布拉格 2020-03-28

今天蹭热点

一批口罩引发的悬案


就是蹭个热点

今天3月22日了。

这件事情爆出是3月17日。

先来按照爆出事件的顺序捋一捋。



3月17日。


捷克电视台报道了一则消息,没有点名。《今日报》有点名。

捷克的USTI州海关,在lovosice na litomeicku工业园区海关仓库,征用一家(华商)公司的68万口罩,和28000呼吸器。

据说(我没有亲自考证,来自各种媒体报道的信息),征用之前的故事是这样的,某公司打算把物资卖给捷克卫生部,但是5次修改合同,卫生部接受不了最终的卖价,认为偏离市场价格太远,就报警调查。



消息说


呼吸器的原始价格是0.3克朗,也就是不到一毛钱人民币。

最终打算卖给卫生部门的价格,据说是32克朗,约合人民米9块多。

政府征用的价格是15克朗,相当于人民币四块多。

这个阶段,捷克当地华文媒体《布拉格时报》的报道是《捷克没收借疫抬价奸商近70万个口罩》。后删除。



接下来


有消息放出来说捷克媒体抹黑,本地华文媒体重新发出报道,中国国内,比如浙江丽水新闻、今日头条之类的,都转载了,题目是《捷克强行征用中国侨胞口罩,还诬陷华人囤积居奇!网友气炸了!》。

今日头条报道里面说呼吸器68万只和口罩28000,数量搞反了。

——我特意去看过,不贴图自证了,麻烦。如果他们后来更正,那说明尊重细节,挺好的。



同时, 3月4日网上有一则消息


意大利青田侨胞捐赠101600只口罩和75万人民币,将和丽水市捐赠的十万只口罩,总共201600只口罩,一起通过空运发往意大利。这里面的捐赠有二个约10万,写的是空运意大利。

同样,不贴图自证,爱信不信吧,我是看到了消息的。



这个阶段性结果,是其中确有捐赠物资


根据各种沟通、证实,抛开了书面发票,捷克政府决定承认101600只,是捐赠物资,决定归还。

其余的征用,对征用后的用途也有说明。

捷克内务部回应说,在医护和普通公民都面临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该如此不道德地致富。



再接下来


3月20日,捷克的经济报报道口罩事件,提到“偷盗”物资和捐赠物资放在一起。

3月20日,捷克一些华人群收到信息,相关货主向所有当地华人免费赠送口罩。

3月21日,有人爆料,所谓免费赠送的背景是,货主手里还有3万只口罩,而所谓免费赠送的条件,持居留卡、加入该同乡会并缴纳会费。可以领取一盒50个,一共有600盒。(有公众号公布《捷克扣押中国口罩这件事,我们都被利用了》,现文章已删除)

还有人爆料:

口罩盒子上本来印着“湖北专用”,被涂抹覆盖了。




以上部分信息来自当地严肃媒体,爆料部分来自其他消息渠道,未经核实。

但形成了




一批口罩引发的悬案


如果想看真相,这里没有,主张追究真相,但是,具体到每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真相感兴趣且有能力。

我感兴趣的,是每一步中间的逻辑和常识



这里从货物轨迹出发
口罩盒子上印着“湖北专用”,而且,生产日期是二月。产地在湖北,销售期限是疫情结束后6个月内。

产品包装的印法


看到的这些信息,不是对消费者严谨的指示,也没有对自己产品的任何严谨说明。


生产日期


不应该仅仅是月份。


销售期限


意味着这只是临时许可生产的产品吗?还是根本没有生产许可?或者不达标?疫情什么时候结束?销售期限如何理解?到结束日6个月,未消耗的货物就不卖了么?这样印,很奇怪。


湖北专用


谁规定的?是好心情愿,还是意味着一种授权或者某种限制?还是为了宣传?都没有体现出来。


我的猜测


这么印刷,是否不具备生产许可,临时上马,保护性措辞?

但,我的猜测不具备任何意义。


我的评价


包装不专业不标准。


我的判断


既然可以不专业地印上,也可以不专业地遮盖;

可以真的曾经是专项物资,也可以专项物资禁令撤销之后,改一下包装。

这都是可能的,我不认为这代表着专项物资被盗用。

即便是被盗用或者占用,仅凭包装物,证据不足。

但,从包装看,感觉质量标准是可疑的,感觉太多漏洞。

另外,这只是看到个别人发的一个盒子,并不一定是全部货物的盒子。


货物运往捷克


货物从厂家车间,进入仓库,然后运往欧洲。

首先,这批口罩,不能单凭印刷“湖北专用”来界定任何事情。

假如这批口罩是湖北专用物资,个人猜测,在二月份偷运出来,应该不那么容易。

当然,万事不排除,另当别论。

我想说的只是,可以有一万个怀疑,但不能妄下结论。

我更倾向于相信,这就是一个厂家,看到市场机会,要生产要销售想蹭热点。

那么,需要追究的,是生产环节的合法性、销售和出口环节的合法性。

这种追究,不仅针对这一悬案。追究的习惯,应该深入生活。


值得追究的问题


是否符合生产标准?

是否需要生产许可?如果需要,是否具备?

是否需要出口许可,是否在特殊时期需要出口许可?是否具备?

对外捐赠物资和商品,有什么政策上的差别?

发票怎么打的?货值多少?

出口发票=报关发票=只有一张发票,票面价格是多少?

这批货总量是多少?

捐赠物资和商品,各有多少,是否同一大批货在一起发运的?

新闻上的101600和100000和这个68万到底什么关系?

发票上是否明确分开列明了商品和捐赠?

货物是空运到捷克的,还是通过列车陆运的?

从部分外箱包装可以看出货物是空运的,那么,到捷克的商品和去意大利的捐赠,为什么都要运到捷克?



货物抵达捷克


报关进口环节是否合规,海关仓库管理是否合规,票据和货物关系是否清晰?

这些都是可考的。

官方对货物价格判定:指称货物价值0.3克朗,这里只有二个来源是可靠的:

1)         进口报关的发票,这是必须存在的,也是可考的

2)         通过同业调查研究



捐赠物资被占用(盗用)了吗?


从整个事件过程分析,发票票面应该是没把商品和赠品区分出来。

我们并不清楚和这批货有关的发票,总量是多少?

以及发票是如何书写的?

发票上的货物和新闻里的68万+2万8千只,到底如何关联在一起?

捐赠的二个十万,到底是在一起,还是其中十万混在这些商品里?

新闻里的二个十万是不是真的一起发到欧洲的?还是分开发的?发到哪儿了?

某公司打算销售给卫生部的货物,合同中的准确交易数量是多少?

能否认定那个数量里包含了他们说的捐赠物资?

如果包含,就是占用。

如果不包含,就不能定义为占用。

但合同里的数量,能够具体指向仓库里某个托盘的货物吗?

如果没有实证,只能存疑。

很混乱。

如果公权力机关打算调查水落石出,具备可能性,但也不容易。



为什么假定相关发票上没有写明捐赠呢?


判断的依据是,如果发票上很清晰,且海关仓库的管理也应该有序,不会出现最初全部征用的情况。

最多是临时冻结并调查。

各种新闻也不应该漏掉“捐赠”的字眼,因为这是很关键的事实,如果漏掉,就是太多太多的不专业操作都碰巧发生了。

海关人员、仓库管理人员、警方、媒体。

这种碰巧不专业一起发生的概率较小。



该被征用吗?


是否该被征用,捷克政府根据紧急法,有偿征用战略物资,是有依据的。

如果发票上没有明确写明捐赠物资,就不能指责被全部征用。

纸箱上的标签,不具备执法意义,只能是辅证。

如果通过说明解释,捷克政府认可了那些捐赠物资的真实性,并给予退还。

说明政府执法没有简单粗暴,除了依赖于书面发票,还充分考量其他附属证据,还是比较人性和理性的。



----------

完了。

没结论。

哪有什么结论呢?

敞口的事情,执法部门依法追究。

热心群众,依自己心里那杆秤判断。

质量问题、结构问题,都还有距离。

每个细节的不合规,都值得注意;

多几个合规的细节,就会少几个问题。

法制守护社会。

用不正义伸张的正义,不是正义。

这和治理主灾难,而不惜牺牲引发次生灾难;

本质上基于一样的思维方式。



放几张朋友拍的布拉格。

这段时间想再来的话,需要“偷渡”了。

多么诡异的世界。


Photos of Prag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