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眯眯眼不谈玻璃心,安安静静谈谈心,李大眼变身李爱国

韩葵布拉格 韩葵布拉格 2021-12-30


眯眯眼

昨天从朋友圈偶得“总有一款汝桦适合你。”



今天朋友发来一篇振振有词的文章,说看看他们怎么说的,底下有10w+,还有不少打赏,总是这样。


总有人说眯眯眼


我在欧洲,生活在布拉格,遇到这样的聊天,不仅在捷克。

即,偶尔和欧洲人聊到不同地方的人,他们会把眼睛眯起来拉长,说你们中国人的眼睛是这样的,很好看。

我遇到的,都是友好善意没话找话的聊天,不存在别人需要刻意侮辱我和我的族群的必要。

前半句,说的是他们对中国人或者对东亚人的印象,也许是刻板的、不准确的、简单化的,但,的确是他们的印象。

后半句,“很好看”,就是一句客气话。

我们的确路遇过一些欧洲男孩和亚洲女孩情侣,好多次看到的女孩是眯眯眼,不是我们惯常觉得好看的那种,但是,凭着自己符合别人对亚洲人的审美,吸引了一些人的目光。那个身边的男孩,总是要接近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吧?总是要喜欢自己认为有魅力的女孩吧?如果有人一定要说这是审丑,随便吧,美和丑本来也没有终极的公式,只是个人的感受,和一些人的共识。


眯眯眼是错觉还是概括


看有些人举出了一些例子,就是西方人把中国人/东亚人的长相简单化、漫画化的例子。

我们自己看人像绘画,看文学作品里的人物,的确有这种感觉,不管是长相还是性格,有的时候,觉得身在其中才真正理解,深刻、准确、到位;有的时候,又觉得超然物外,抽离了各种情感、愿望、局部的错觉,反而得到了高度概括。

于是,自己会在二者之间摇摆,摇摆不是立场不稳,而是不需要立场,看不同的角度才丰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面目难识得 ,无关在否此山中。





中国人对西方人的印象


记忆中,有一些中国人对西方人的称呼。一部分来自于仇恨,有丑化的部分,剥离仇恨的部分,还有误解,再剥离开误解,也有一些是处于远方的高度抽象的印象。

比如,“老毛子”、“洋鬼子”。

比如,黄毛绿眼、体态如鬼。

比如陆嵩材《江州述感》 “白者乃真鬼,语音类禽鸟,胫长面多毛,眼绿疾顾。”,汪仲洋诗 “鹰嘴猫眼须发赤,锦缠花腿到腰身。”

我不想回顾解析仇恨和误解的部分,不是回避,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说剥离之后剩下的高度抽象的部分,为什么中国人对“洋鬼子”的印象,是鹰嘴猫眼、黄毛绿眼,而不是“眯眯眼”?


等与同


我不喜欢政治正确,不管哪国提倡的。

原因之一,是很多政治正确,在误用一个概念,就是“等”和“同”。

1+1=2是一个等式,左边等于右边,但左边的“1+1”和右边的“2”长相大不一样,写起来大不一样,一点都不相“同”。

现在看到好多情况,追求平等,变成了追求相同,这世界就无趣了。

为了“等”,追求“同”,西方出现了要不要区分男女厕所的思考,当然,这个问题也搞复杂了,厕所每个人一位,只要大小解的地方关起门来,无所谓男女,只有公厕里共厕,出现了集体群体空间,才会出现分类的矛盾,这个话题说起来也很有意思。

还有很多,比如男人有的待遇,女人也同样该有,LGPTQ都同样该有,如同厕所的问题,这里有了追求平等与相同的错置,也有了追求个人权力和群体待遇的误解,特别多的尺子,很容易放乱。


个人与群体


一些作者为了反驳西方人对东方人眯眯眼的印象,举出了好多大眼美女的例子。但,这都是一个个单个妹子,不是整体印象,个人与群体,完全是二个不同的概念。

局部事例反正,能证明中国人不都是眯眯眼,但不能说明外人就不能有中国人眯眯眼的印象,印象本来也不是100%的意思。

再继续打嘴仗笔仗的话,肯定也可以举出很多眯眯眼小哥和妹子的例子。而且,即便我们做个统计调研,即便超过50%的中国人都是圆眼睛,西方人的印象真是错觉,也不能剥夺别人有错误印象的权力。反之亦然,我们也有对别人发生错觉印象的权力。关键是,这印象又能怎么样呢?


污黑与洗白


有人说什么“洗白”,“洗白”的前提是“污黑”,先有“污黑”,才会有“洗白”。

“污黑”这个桥段,就是说“眯眯眼”是丑化中国人。

中国和西方之间,相互的印象有没有?有。

错觉,有没有可能?有。

误会,有没有可能?有。

仇恨、敌视、丑化,有没有过?有过。

都有可能,具体的历史上的对抗,也都有过。

泛泛地说,都是有的。

对中国人/东亚人的长相的印象,是他们看了一个个中国/东亚人之后,总结形成的总体印象,虽然不一定对,但这个印象是个体汇集成总体印象,这个方向。

这一切都和丑化中国人不沾边儿,唯一沾边儿的,就是历史上发生过仇恨、敌视、丑化,发生过、有过,不可能成为“这就是”的十足证据。

这是基本逻辑。

根本没理由说眯眯眼是丑化中国人,何来“洗白”之说?


三只松鼠与雄狮少年,大眼为美?


三只松鼠也好、DIOR也好,动画《雄狮少年》也好,不都是卖产品做市场吗?做产品最想的,是如何突出个性、得到大众的关注、喜爱和信赖,为此可以有一千个想法,但一定不会有的想法,就是故意得罪大众,虽然,有时候故意得罪可以是一招险棋,但那都是危机处理不得不为之,不到千钧一发之际,谁敢布下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局?

眯眯眼在丑化中国人,会得罪大众,三只松鼠和《雄狮少年》难道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到?他们真敢顶风作案。

过去总有一些西方国际品牌用眯眯眼引起部分中国人的不快,这次是纯国产品牌做中国国内市场,以及国产动画片。

我们这个时代,大家多以大眼为美,这里说的不是李大眼。这样说吧,多以眼大为美,还多以瘦骨嶙峋为美,甚至有些人仅仅以瘦为美,连三围都忽视。记得过去总会在某些场合说一句,唐朝还以胖为美呢。如前所说,美,不是绝对的公式。

认为眯眯眼就是丑化的人,首先踩在了“眯眯眼=丑”这个等式之上。

不管是想更贴近大多数人,

还是对西方人的东方抽象的误会误用,

还是希望营造独特而脱颖而出,

又或者想呈现“高级美”,

看到中国国内品牌、国内动漫做出眯眯眼形象,

真有一丝丝看见多元的欣喜,

只是,当我们不喜欢政治正确强扭出多元的时候,

自然生长就如贫瘠土地上的小草般艰难。


🐿️三只松鼠


辨识度


商家希望营造独特而脱颖而出。

大众都用大眼的时候,我们用眯眯眼;大众都走靓丽路线,我们怀旧加亲民;大众都表现爱意浓浓,我们来个羡慕嫉妒恨的诙谐。

我们听过好多故事,诸如此类,合唱团里的歌手,个个拿出来都水平了得,但是唱红了的往往是声音最有个性的那个,令人过耳不忘。导演们挑演员也常常如此。后来,大家都会说一个词“辨识度”。

西方人找中国的眯眯眼,审美中的一个成分,也在于“辨识度”。不喜欢被政治正确强压的多元化,但珍惜每个人心目中在追求的独特——“辨识度”。



请叫我李爱国

不想说玻璃心和上纲上线了,摘录今天在朋友圈看乐的一句话,“乐山大佛、兵马俑均不爱国,三星堆和我均为爱国人士,请叫我李爱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