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娱乐

每旅行一次,就打开一扇窗;旅行的未知和旅游的个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背后的深意

韩葵布拉格 韩葵布拉格 2024-03-23




刷到视频,《我在岛屿读书》的一期节目,叶子主持,苏童、程永新、余华、莫言和年轻作家紫金陈、焦典在岛屿上谈文学、谈阅读、谈旅行。

余华和苏童都在我们的“十月作家居住地•布拉格”居住过,一位是2016年,一位是2017年,分别居住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2023年和程永新有过一面之缘。听他们聊天,感觉很亲切。这一期谈旅行,刚好,我自己在打理旅行社。


叶子:

詹姆斯•乔伊斯写作落款,三个地名,的里雅斯特、苏黎世、巴黎,一方面他在记录写小说的写作地点,他也是在说那种都(du)会精神的不断召唤。

 

程永新:

就是你没有办法经历过的生活、另外的世界,古人讲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了解不同文化,对人生特别有意义,精神世界会比较丰富,比较有层次。

 

苏童:

书面语就是体验和发现。当然,打个比方就是,每个人如果是一间房子,如果不走动,那个房子是没有窗户的,每旅行一次就开一扇窗。


苏童:

旅行本身是写作资源,海明威的写作例子可以最大程度涉及——旅行对于他成为海明威的意义。海明威所有重要的、牛的小说,都跟旅行有关。《乞力马扎罗的雪》、《非洲的青山》、《非洲狩猎》、《死在午后》(在西班牙看斗牛士)、《太阳照常升起》(从巴黎返回美国又到西班牙)、《战地钟声》(西班牙内战的背景),他一直在旅行,旅行直接给他带来一本一本的作品。旅行不光帮助你写一篇抒情散文,也有可能帮助你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海明威这样的作家。旅行对于一个作家的意义,旅行的题材特别丰富,而且他迷恋于旅行带给他所谓的异域色彩。

 

叶子:

文艺复兴以后就有壮游的传统,在旅行中间去获得知识和磨练,是成年仪式的一部分。旅行叙事是最古老的、永不过时的一种写作方式,它尤其能体现一个写作者的情智。18世纪的斯特恩(Laurence Sterne, 1713-1768),死前写的《多情客游记》,说最好的一类游客就是那种多情善感的游客。对于一个敏感的旅行者来说,很可能去和一个拿着绿段子钱包替女主人买书的侍女聊上几句天,会比去巴黎圣母院参观要更愉悦、更令人动容。所以,我想旅行的奇妙在于旅途中的所见所识,也为人提供了一种自我研究的机会,在于它包含了认识自我重塑自我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一个人在陌生路上旅行和一个人写作其实是很相似的。

苏童:

我从来不指望我的旅行经验可以转化为一部小说,甚至能不能转化为一篇游记散文,从来不考虑这些问题。但是一个作家,他需要打开自己的感官,他需要旅行,他需要去捕捉、鉴别这个外部世界。这样的旅行往往是埋一颗种子,在你的生命里,它能不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你是不知道的。但是你需要这颗种子。

 

余华:

旅行对写作肯定是有帮助的。就是像《兄弟》这样的作品就是我在旅行中的一个产物。从95年开始出国去了法国、去了不同的国家以后,一次又一次交谈之后,我感觉到要写一本像《兄弟》这样的书。所以,这个写作的初衷或者说是灵感也好,是在旅行中产生的。

旅行的意义,就是人去寻找新鲜感,人想去寻找不同的,看到不同的景色、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品尝不同的食物。


出行方式有哪些?

我想,他们在某种默契之下,在谈“旅”和“行”,以及“游”。在我们的接触中,余华的游兴很浓,精力充沛,对一切感兴趣,整个人的节奏很快,苏童相对安闲,慢慢品味、赏玩。

出行、出游、假期,都如同给自己的人生插上了翅膀,这句话刻奇了,我想说的是——插入了另外的片段,好像一件中规中矩功能完备的衣服,经过了精巧的设计、变幻,看起来就别致了、有趣了、丰富了。

我曾经在我们文旅社的网页上,添加过一篇小作文,分辨不同出游方式,比如自助游、自驾游、跟团游、定制游,这些概念的划分,基本上是方法类的,这些方法直接关系到自己需要多早做决定,做多少功课,自己要花费多少心力,旅伴是自选的还是陌生的,当然,一切都和钱相关。多种价值,它们互相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或者此消彼长的关系。还有度假、观光、探险,以及各种体验,这是对这段经历的目标和收获的划分,期望值不同,再综合自己能够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安排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旅行与旅游的差别何在?

旅行和旅游,我们常常随口说。

我图省事儿,就让ChatGPT3.5(我用的版本是免费版)帮助梳理一下。ChatGPT通常很啰嗦,常令我感到“语言腐败”和“敷衍了事”,但还是能担当一些小工作。它给的答案也很啰嗦,简单说:

旅行:目的更强调探索和发现,方式更加不受行程限制,体验更重视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互动,更多探索未知领域。

我想,其中的关键词,是“未知”,有一个大的目标,甚至仅仅是愿望,就上路了。去哪儿,在哪儿停留,会遇到谁、遇到什么,很多都是未知的。当然,旅行,必定要做功课有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仍然“未知”,就令自己以及旁人,充满好奇。

旅游:目的更休闲、放松、娱乐,方式更加有组织和规划,体验强调舒适、便利。

没错,我想其中的关键词,在于“已知”。

跑个题,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顾客,希望获得独有的体验,这种愿望其实出于对“旅行”的期待,但旅行社通常是安排“旅游”的。也没有跑题,这里又揭示出另一层意思,实现“未知”的“旅行”,必须更加个人化,对于旅行者来说,本人才是这项活动的编剧和导演,旅行机构的服务必不可少,但角色只能是“剧务”。


地球上的未知(体验)在哪儿?

在信息没有这么发达的时代,包含未知成分多的出行,常常带着一种“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看前人没看过的风景”的“壮烈”。

如今,信息如此丰富,地球上布满了人类的脚印,人们也一直期待有完美的“安全”方案(当然,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似乎“未知”的只有外星了。

地球上的未知在哪儿呢?我们也没必要明明可以做好功课,但为了体验“未知”而刻意不做功课不做准备,这就是“装逼”了,不好玩儿。

 我们这些年常常说的一句话,一桌子菜好说,但是,自己吃得下多少。

同样,信息爆炸好说,自己吸收了多少?或许,过去想到“未知”,我们想到的是人类,而事实上,“未知”,更在于自己。毕竟,任何人都没办法做别人的梦。

当然,地球上还存在着太多的硬核未知,仍然有各种各样的探险和研究(安排好的南极之旅这种,不算),至少还存在很多游人迹象较少的地方。

同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有信息拣选和接受上的未知,在大部分知识和信息都已知的情况下,甚至行程都已排定的情况下,还有未曾体验过的感受上的未知,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解“的未知和缤纷的个性化体验,所谓“壮游”里的“磨练”也算体验。


我的体会

我作为游客的个人体会是这样的,因为工作关系,出行时间一定是事先规划好的,住宿地点多半也是事先规划好的,因为没有把出行当作追求和探索,不想在途中焦虑,也希望提前做好预算,早点预定通常比临时预定能获得更好的价格,划算。何况现在随便做做功课,就大概知道哪些地方是自己想去的,哪些地方是自己宁愿放弃的。对于每天的游览,有时间的话,可以随意、随缘,求未知、求偶遇。

我打理旅行社的工作体会是这样的,面对购买了服务、需要提高效率的游客,不妨在每天或者每个地点的游程中,留出一点自由空间,给自己体验的机会。


阅读与出行,探索真实,探索无限大

 

阅读的时候,有时候会想,在某一个时期,游走本身甚至就是文学了,那时候,描述自己见过的外面的世界,本身就有读者了,这里面包含着很多知识和见闻的未知,带有某个地域群体特征的故事,通常就能吸引人。

而陌生的世界、陌生人的生活,给作家们打开感官的窗户,孕育出一篇又一篇经典作品,这中间包含了很多独特的个人生活经验,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未知,也包含更多时间河流里的未知。

还有很多作品,更多探索人的内心,最小的内心深处,是最大的无穷大的世界。

这时我想到阎连科讲到的小说的真实,其中包括,世相经验的真实、生命经验的真实和灵魂深度的真实。





晖宏文旅社

欧洲研学、文化交流

音乐艺术展演

公商务考察、会展活动

定制旅游



【总部】布拉格

  Zenklova 523, Praha 8

【微信号】 stellahankui

  hanuxsro@hotmail.com

  www.hanuxsro.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