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模型2023:狂欢中去“泡沫”,从模型卷到应用

易瑾 财经网科技 2024-03-06

AI 大模型不会被巨头垄断,新的“杀手级”应用有待观望。

编辑|易瑾


12月31日,据The Information援引两位知情人士消息,受益于ChatGPT用户数量的强劲增长,OpenAI的年化收入最近突破了16亿美元。

 

过去的一年,自ChatGPT腾空出世不到2个月,月活用户就破亿后,大模型的潮水就越过太平洋,席卷国内科技圈和投资圈。百度率先发布文心一言,阿里、科大讯飞、腾讯、360纷纷跟上。年中,华为、京东、携程、好未来等也相继召开发布会,虽迟但到。

 

除了巨头扎堆入场外,王慧文、王小川、李开复等知名人士,也先后加入这场竞赛当中,百模大战迅速点燃。然而进入下半年,重复性建设的争议四起,国内大模型逐渐褪去泡沫,“走向产业”成为创业者们思考的新方向。

 

科技大佬们的口风也发生大转变:前有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说“中国大模型梯队第一梯队不超过5家”,再有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重复开发大模型是资源浪费”,后有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说“在历经行业大‘洗牌’过后,最终只有几个大赢家。”

 

“AI原生应用”则被他们一一追捧:百度一次性发布超20款AI原生应用;阿里、字节上线同类工具,在图生视频上齐头并进;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笃定2024年一定是AI大模型应用的浪潮年;在奇绩创坛、Founder Park上,成百上千的AI项目应运而生。

 

这种极致内卷的环境,显然许久未见。往后的任一时刻,再提及2023,大模型或许都能占得一席之地。


 百模大战


“年初大家看到ChatGPT已经实现了智能涌现、有了数据飞轮,国内整体处于比较慌乱的状态,感觉面临着整体掉队的情况。”在2023年11月中旬,王小川在一场人工智能主题论坛上表示。


这种情绪不仅在科技圈弥漫,也散发至其他领域。接近义乌小商品城高层的人士向媒体透露:2023年年初,当高管们看到GPT从3.5短时间内迭代到4.0,并迅速斩获过亿用户后,他们内心既惊讶又“恐惧”。


但是很快,AI大模型命运的齿轮在国内开始转动。2023年3月中旬,百度正式发布大语言模型产品文心一言,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华为的盘古大模型、科大讯飞的星火认知大模型、360的360智脑、字节跳动的火山方舟、京东的言犀产业大模型等一一亮相。


义乌小商品城也与人民网、腾讯、清华大学、中国邮政等机构宣布达成“AI+大数据”层面的战略合作,并发布了全球首个商贸领域大语言模型。


同台竞技的还有科研院所和初创企业。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了“悟道”大模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了“书生”大模型,鹏城实验室研发了“鹏城·脑海”大模型。王小川创立的百川智能、清华计算机系孵化的智谱AI等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根据企查查的统计数据,注册时间在2023年元旦后,商标名称、专利名称、专利摘要含“大模型、大语言模型、模型训练、文本生成模型、视觉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关键词的企业共有104家。


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200家人工智能企业,国内大模型总数达238个,截至2023年10月底,国内已有38起大模型投融资事件。


“我认为中国以前也曾出现过很多类似现象,例如团购风潮、共享单车应用的兴起,以及在深度科技领域,比如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技术。当计算机视觉证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时,无数中国企业争先恐后地涌入,试图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李开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表示,但是大多数企业最终并未能生存下来。


目前国内有200多个大模型,在2024年将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淘汰,几乎成为当下行业的共识。360智脑专家葛灿辉预计,“在公有域剩下五到十家已经顶天了,私有域的也是非常残酷的淘汰赛。”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也公开表示,“AI大模型将只剩下10家企业扮演重要角色”。


一把手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ChatGPT和背后的大模型机会,科技大公司有趋于一致的步伐:一把手亲自跟进。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3月中旬参加华为 “难题揭榜火花奖” 颁奖座谈会时称,华为会做底层算力平台:“未来 AI 大模型会风起云涌,不只微软一家。ChatGPT 把计算、管道流量撑大,华为的产品就有了机会。”


同月月底,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上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成为腾讯已有业务,如社交、游戏的 “倍增器”,也可帮助开拓数字助手、搜索等新增长线;腾讯正在加速推进大模型 “混元”。


再到4月初,据晚点LastPost报道,一位字节人士称,张一鸣近期时常会和一些字节人士分享论文学习心得和对ChatGPT 的思考。他在两年前已卸任字节跳动全球CEO,但依然是字节重大战略的筹谋者。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近期也在内网罕见发言,道出“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


在前不久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张朝阳展示了AIGC技术在搜狐视频中的应用场景,如《张朝阳的物理课》直播结束后会自动生成字幕:“‘社交互动’‘算法推荐以及AIGC’‘自媒体’,是这些年来互联网的三个线索。”


在实践上,李彦宏亲自下场,对旗下各产品线进行“重构AI原生应用”,如百度文库可以在1分钟内生成一个20几页的PPT;新文库也实现了从内容工具到生产力工具的转变;百度新搜索可以通过对内容的理解,生成文字、图片、动态图表等多模态的答案。


在一次主题演讲中,李彦宏提出“拥抱AI时代,需要一把手来驱动。”谈及原因,他表示因为只有CEO才会关心新技术对自己业务的关键指标是不是产生了正面作用。


比如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大模型有没有对DAU、时长、用户留存这些指标产生正面的影响。“其实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更简单、更直接的是对你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有没有产生影响,对你成本的降低有没有产生影响。”


这一点在“OpenAI宫斗”的结局中也有所体现,2023年11月17日,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被解雇,业内众说纷纭,认可度较高的说法是,商业化进程和“非盈利”组织的价值观发生冲突。


11月29日,奥特曼回到OpenAI。现实选择了商人奥特曼,也间接说明了一把手更关心新技术如何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


李开复也表示,在预选赛中通过技术考验的企业将进入下一阶段:商业价值阶段。“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如何盈利?很快,投资者将根据这些公司的损益表来评估其价值,并提出与云服务提供商、企业软件公司和消费者应用程序相同的问题。如果企业无法回答这些问题,那么它们的增长将面临终结。”


 将希望寄托在“应用”上


“2024一定会出现很多像移动智能手机出来的时候,滴滴、美团外卖一样在过去那个时代没有出现过的应用。”这是傅盛的预测。


就在今日,IDC发布白皮书预测,到2023年全球将涌现出超过5亿个新应用,这相当于过去40年间出现的应用数总和。


Gartner曾提出“技术成熟度曲线”:一项新技术诞生伊始,总会先处于不成熟的技术萌芽期,再进入资本疯狂涌入的“泡沫巅峰期”,随后,这项技术暴露出各种问题,进入“泡沫破裂低谷期”。低谷期后,技术进入触底反弹的“稳步爬升期”,最后,技术才进入“规模应用期”。


2023上半年,大模型处于泡沫期,科技企业都不想在新的浪潮下掉队,试图通过训练自己的大模型获得一席之地,所以有了百模大战、千模大战。当行业进入成熟期,挤掉泡沫,不少务实的大模型创业者很快“清醒”:未来的机会在应用层。


“我们看到很多小团队做出各种各样接地气的应用,比如说帮品牌生成商拍图、用数字人做弹幕游戏直播等等,有不少AI项目从第一天就开始收费赚钱了。”专注于AI投资的锦秋基金执行董事臧天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OpenAI首届开发者大会上,除了GPT-4 Turbo以及“加量不加价”的好消息外,更受关注的是GPTs的推出。GPTs是AI Agent初期形态产品,用户仅仅通过跟GPT Builder聊天,把想要的GPT功能描述一遍,就能生成专属GPT。


在业内,这也被认为是继ChatGPT之后的又一个“杀手级应用”。更重要的是,定制化的GPT还能上线GPT Store,实现变现。


ChatGPT本身也是一个应用层产品,它背后是OpenAI自2018年陆续推出的GPT生成语言大模型系列。后者是前者的技术底座和能力支持,前者为后者持续提供用户反馈与新数据。


李彦宏也曾表示,大模型本身是一个基础底座,类似操作系统,最终开发者要依赖为数不多的大模型来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原生应用。“AI原生时代,我们需要100万量级的AI原生应用,但是不需要100个大模型。”


今年7月,妙鸭相机一夜爆火,成为国内AIGC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爆款应用。再到10月,由HeyGen制作的各种明星跨语言翻译视频,在全网疯传。火爆是火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都没摆脱公域流量出圈即顶峰的宿命。


非凡资本合伙人胡小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AI应用层里,今年受机构青睐的是能够快速找到应用场景的企业,有一个非常尖锐的刚需切口,借此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在收入层面能快速看到增长。


一位从飞书出来的AI创业者表示,目前国内市场上确实还没有一款拥有持续旺盛生命力的AI应用,另外很多人其实没有办法去分辨哪一波是真实的科技力量,哪一些是虚假的泡沫,也存在一些虚假或者被忽悠的情况,这是任何一个新型行业兴起的时候,都无法避免的现象。


2023年,大模型可被看作是反差最大的行业之一。国内“百模大战”贯穿整年,从卷模型到卷应用,企业间不分胜负,具有长生命力的爆款AI应用,也未诞生。2024年,用360创始人周鸿祎的话来说“AI大模型不会被巨头垄断,新的‘杀手级’应用有待观望。”


综合自企业公开会议、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



   推荐阅读   



END

微信号|Taigeeker

新浪微博|财经网科技

财经网科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模型2023:狂欢中去“泡沫”,从模型卷到应用

易瑾 财经网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