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模型卷向应用,汽车打“头阵”?

易瑾 财经网科技 2024-03-06


大模型技术赋能全产业链,

符合技术革命的大方向;

但是发展进程,并不会一帆风顺。




编辑|易瑾



在2023年ChatGPT火爆全球后,大模型成为AI“显眼包”,业界大咖一度号称“所有行业都值得大模型重做一遍。”麦肯锡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经济潜力》报告中,将AI定义为下一波生产力的浪潮代表。


汽车行业的玩家,迅速参与到这场竞赛中。前有车企CEO高喊,“大模型的研发和训练是智能电动车企业的必要能力。”后有车企发布汽车行业大模型平台。


构建智能驾舱、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案……在大模型的驱动下,不少车企的广告里,都有“大模型上车”的身影。


在大模型领域,去年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上半年大家都在畅想未来10年、20年的变革,到下半年更多地聚焦在对产业的影响、变化和应用的落地。


独立策略国际研究员陈佳表示,从近一年多来国产GPT大模型产业链时序数据和案例整体分析,目前GPT大模型应用基础最为强悍的,其实是AIGC为主的游戏影视文化行业;而应用前景最为广阔、增速最为迅猛的,则是汽车产业链。


汽车行业首个大模型BI应用


麦肯锡对企业IT中高层的一份问卷报告中,调研了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些共性难题。根据报告显示,其中占比最高的三个关键问题是:缺乏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和方法;转型成本预估过高;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部门配合模式。


企业数字化转型,很多人认为应该从IT部门开始,但实际上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由财务、营销这些经常接触数据、需要数据的部门开始推动的。


因此部分之间的配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起着关键作用。而在业务和IT部门之间,如何将IT技术转化为业务能理解的东西,同样重要。BI作为企业最核心的系统之一,是决策数字化和数据治理的关键抓手,很适合来解决这一问题。


1月22日,由中国一汽联合阿里云通义千问打造的大模型应用GPT-BI率先落地,是汽车行业的首个大模型BI应用。应用可接收自然语言查询,结合企业数据自动生成分析图表,目前可达到近90%的准确率。


BI背后是复杂的数据治理过程,相较于传统BI工具,一个复杂问题的分析洞察,往往需要数小时或数天才能完成。大模型技术的出现,给这一难题带来了全新的“解题思路”。据介绍,GPT-BI能实现问答任意组合,数据随时穿透,做到“问答即洞察”。


当用户输入问题后,大模型会识别问题意图,解析决策变量,生成SQL数据查询语句,匹配企业实时数据,自动生成决策方案。


例如,当问到“为什么某车型产量不及预期?”时,未来大模型可先将预期产量和实际产量对比,得出差值后,不仅仅是对显性变量的分析,而是分析涉及的所有变量,如原材料供应波动、能源消耗及供应稳定性。通过对数据排查,最终找出关联性最大的原因并生成可视化报表。


大模型X车企,仍在探索初期


互联网大厂和汽车企业的合作,阿里云和中国一汽并非个案。


近日,华为官方宣布,与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电动汽车品牌岚图汽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信达证券研报称,双方或通过HI模式展开合作,岚图汽车旗下产品或将搭载华为Harmony OS智能座舱和ADS2.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而在去年11月13日,字节跳动也与长城汽车达成了合作。据介绍,双方基于火山引擎方舟平台及插件生态,将在汽车产品端共建座舱大模型,打造长城汽车自主可控的下一代智能助手,利用大模型强大的理解、推理、创造能力,让座舱具备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学习能力”。


同样在去年,中科创达在互动平台表示,与大众成立合资公司已注册完成,在成都成立。中科创达还披露,大模型+智能汽车是公司重要的战略方向,包含了大模型训练以及座舱,自动驾驶和整车操作系统等方面,在不断迭代更新。


中国一汽红旗品牌运营委员会副总裁门欣认为:“大模型是面对未来生产关系的基石,我们要把一汽集团所有的业务用GPT大模型重做一遍。业务单元孪生沉淀了海量数据,一汽集团大模型创新路径是AI+业务单元,它会带来更长远更深的变革能力,让企业插上AI的翅膀。”


面向未来,门欣表示还会把一汽集团的数智化转型方法论和工具平台等对外输出,为行业提供SaaS服务,“变成复杂制造业、离散制造业的可依赖、可复制的平台。”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汽车能源行业总经理李强表示:“在汽车领域,阿里云将基于通义大模型,推动AI在行业具体应用场景的落地。”另外他也介绍到目前阿里云已经为全国80%的科技企业和一半的大模型公司提供了算力支持。


合作的加强,在研究员陈佳看来,这是大模型产业重心重归B端的表现,“与前期GPT产业链为了求生存而造势,把很多资源投入到C端来讨好普通消费者不同,如今的GPT大模型产业链,无论是OpenAI,还是谷歌META,都把重心重归B端,更深入地与实体经济各产业链,尤其是现代制造业进行深度对接。”


在合作中角色的定位,阿里云内部人士表示,合作企业应该是数字化转型中的主导方,阿里云要做好的就是基础资源、基础能力的提供,因为企业才是真正掌握场景、知识、数据等等。


“中国境内科技创新当前所涌现出来的‘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数智化战略,与大模型科企深入到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的落地战略’,二者的融合趋势是契合全球技术革命的大方向的。”


陈佳表示对大方向很看好,但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他认为目前国产AGI大模型技术赋能中国全产业链的进程,其实并不会一帆风顺,往往需要因地制宜。


“除了基础技术研发还存在短板之外,数据接口问题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他阐述道,全球算力、个人数据都是有现实的主权边界和国家安全战略要求的,而且个人数据确权与隐私保障如何平衡,亦是目前大模型技术赋能全产业链尚未完全破题的科技伦理监管难题,这条路的探索还在初期。


综合自阿里云、麦肯锡报告、IT之家等




   推荐阅读   

END

微信号|Taigeeker

新浪微博|财经网科技

财经网科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模型卷向应用,汽车打“头阵”?

易瑾 财经网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