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爱的604女生(逛街篇)

2017-02-17 原创 陌上清风

(图片来自网络)

大一,让头疼的高等数学,由每天换一套衣服的漂亮女老师教授。第一节课,她笑眯眯地说:“上大学了,女孩子嘛,就是要逛逛街买买衣服。考试嘛,及格就行。”非常经典,瞬间被懒散的女生奉为圣旨。所以,课余除了吃吃吃,604女生就逛逛逛。

学校斜对面是四季青服装市场,衣服被各路批发客销往全国各地。想来,那些年杭派服装以其文艺清新之风声名鹊起,除了与杭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密不可分,四季青应该功不可没。

四季青是批发市场,一般不理会零售。我们通常下午两三点去,店主们一般都在上午完成一天的批发,也吃过中饭,正是休息的空当,愿意有一搭没一搭跟学生唠嗑几句。衣服都不让试只能拿身上比试,选好款式,谈好价钱,付了钱才让试下大小。所以,有合意的,也有不合意,欢乐有,沮丧有永远不改初衷。

每次同学好友从外地来杭州,除了陪同逛景点,必去的是四季青。占尽天时地利,熟悉得仿佛自家商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几乎是拉着人家捎带几件衣服回去。

大一胖,很难买到好看的衣服,到大二瘦下来,穿着美丽的衣裙,走在校园里,突然有种娉娉婷婷的错觉。我最爱的一条蓝色牛仔背带裤,从学校到社会,穿了很多年,拍过很多照片,洗得泛白,直到装嫩不下去才罢。

一旦买了衣服,全宿舍围在一起,召开时装发布会似地,逐个试过,逐一评价。试得漂亮的那位,往往还会模拟一下猫步。臭美的花花有时约会去了,未参与逛街,回来总要单独试一下姐妹们买的新衣服。一次,我和刘同学在四季青买了一件西装外套,花花一试更好看,于是乎,第二天就穿到她身上去了。

东站小商品市场也是我们爱逛的地儿。甫入学,看到隔壁高年级宿舍都挂着床帘,拉起来,就是各自的一片小天地。一问,得知是自己出钱买的。我们满心羡慕,成心模仿,不知跟着哪个热心的学姐,第一次去东站小商品市场,人声鼎沸,物品繁多,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很快眼花缭乱。一圈下来,你等我,我等她,生怕走散,效率奇低。经过艰难的抉择,最后选定白底蓝花的棉布,全宿舍整齐划一,很是赏心悦目。多次被来访客人夸赞,我们亦自得很久,还带别的宿舍女生去买过同样的。

很快,我们成了东站小商品市场的老顾客,进去之前,熟门熟路约定汇合的时间、出口,再三三两两分头行动。那些年,我们批发过漂亮的笔记本、水笔;买过女孩子用的发夹、发箍;甚至,寄给远方的贺卡、大学毕业的纪念册也出自那里。

课余,喜欢在宿舍里一起高谈阔论、打牌算命。偶尔不想凑热闹的那位,拉上床帘,戴上耳机,整个世界就安静下来,听听歌,看看书,写封信,在喧嚣里,享受一个人的静谧时光。

毕业后,恋恋不舍带回家的床帘,请裁缝师傅做成漂亮的裙子,又被我穿了很久,大概也是念想居多吧   

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忘记305路公交车,它的一个站头就在校门口,通往最繁华的延安路。

305路坐到底,出来就是龙翔服饰城,衣服类型跟四季青差不多,价格稍贵,但胜在可以试穿,地下小商品市场还有便宜的帽子、包包,所以有一阵子很吸引我们。

延安路上的店铺日日在叫打折,品牌诸如真维斯、美特斯邦威,大大的广告牌写着“最后三天,含泪甩卖”之类。运动休闲装原本是班长的最爱,我们当然义不容辞地帮忙参谋。可等下周、下下周再去,还是一样的广告语,架不住让人疲倦。

除去吃吃喝喝,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我们都买过。印象深刻的店铺倒不是杭州本地的,有意思的饰品店名“石头记”,无端叫人想起《红楼梦》;有故事的梳子店叫“谭木匠”,他家的羊角梳特别好用,就是价格咬人,咬咬牙买过一把,多年后弄丢,还心痛不已。

以延安路为中心向外围辐射,生活费捉襟见肘的我们逛过杭百、解百,当然仅限于逛。也逛过吴山广场夜市,逛过武林路藏在巷子里的女装店,逛过环北小商品市场及对面的中国丝绸城……后来,延安路银泰百货开业,特意跑去人山人海地挤过。

回乡工作后,每次出差杭州,总会怂恿花花这家伙常二话不说地请假赶来,基本上没有让我希望落空过。白天开会,晚上再约上刘同学三人一起逛街,累了找个地方坐下聊天。每次都有要买点东西回去的执念,不管衣服还是饰品。

某次,打车去河坊街,出租车司机说:“河坊街不是外地人逛的么?本地人都延安路。”拜托,我们就是外地人哎,和花花两个差点笑背去。

说,延安路当年逛得还少回眸,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同伴让人恍惚青春一直未远去。

长按二维码关注陌上清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