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组织专业化之路,志愿者如何同行?| 案例访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敦和基金会 Author 徐国烟

 
写在前面 
志愿者是公益慈善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多公益项目中,志愿者往往扮演着传播理念、提供服务等多重角色,他们身上体现了公益的“志愿性”和“公共性”,也彰显着社会力量参与公益的巨大价值。
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在推进组织专业化发展,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有效管理志愿者,提升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访谈组织:
麦田计划创立于2005年6月16日,2010年9月注册成立广东省麦田教育基金会。麦田通过建立全国的志愿者团队,开展捐资助学、兴趣课程、素质拓展等项目,旨在改善贫困山区儿童及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生活状况。目前已经在全国成立88支麦客服务团队,系统登记的志愿者人数超过1万人,同时建立了57个资助点,获得捐赠收入达1.3亿元,服务学校1000多个,服务乡村儿童超过100万人次。
访谈对象:
撰文:徐国烟
01

组织架构:确保志愿者“基因”

问: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麦田的基因,你觉得会是什么?
詹敏:那一定是“志愿者”。麦田的使命是和孩子一起成就未来,但连接我们和孩子的重要触角,就是我们优秀的志愿者团队。通过他们,我们才能不断引入、深化推广各个优秀的项目,从而服务贫困山区儿童以及城市流动儿童,推动麦田成为优秀的助学教育公益平台。同时,我们的志愿者团队十分强大,他们深入到我们组织管理、项目筹资和执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问:因为志愿者的基因,麦田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上有哪些特别之处?
詹敏:相较于其他公益组织,我们的组织管理上确实有一些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组织架构确保志愿者的参与角色
麦田的组织架构与其他组织可能不太一样,我们的理事会和秘书处在下方,部门和团队在上方(如图所示)。理事会主要由发起人、外部理事和志愿者代表构成,目前理事会共有3名志愿者代表,由全体志愿者选举产生。像我和莫凡(发起人),最早也是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理事会的。这样的组织架构决定了志愿者在麦田有很大的治理、参与空间,这是麦田管理上最大的特点。此外,麦田志愿者的成长路径也比较清晰,志愿者通过参与可以成长为核心麦客、团队召集人,甚至基金会理事。
 2、 基于对共同品牌的珍视而形成的相互监督和纠正机制
机构的发起人、志愿者和理事会对麦田品牌十分珍视,不希望有任何损害,所以麦田内部有一个突出现象,志愿者团队之间会相互监督。很多人问我,如何让这么多志愿者遵守麦田规则?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志愿者相互监督实现的。形成这样一种自我净化的机制后,能避免一些严重错误的出现。
问:将志愿者纳入机构理事会的机制,对组织来说有哪些好处和挑战?
詹敏:将志愿者纳入理事会,首先保证了麦田组织中的志愿者参与的基因,广大的志愿者有机会通过“志愿者理事”参与到机构的决策中来,同时能够为其他理事提供更多来自一线团队的想法和声音,帮助他们更便利地了解现状,以便做出恰当的决策。
当然这样的模式也会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在于志愿者理事的公益经验不足。相对来说他们平时更多的是开展团队活动、负责项目执行,但担任理事后需要跳出团队,站在基金会的层面思考问题、参与决策,因而他们在宏观和战略层面需要用更多时间来学习和提升。
02

共同体建设:志愿者的维护和管理

问:志愿者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职能,那在日常工作中,全职团队和志愿者团队如何分工?
詹敏:麦田的全职队伍主要做统筹管理,其中也包括志愿者团队服务,例如进行活动的整体策划,让志愿者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感受到乐趣、意义和成就感。
麦田志愿者团队分为资源型、综合型、执行型3种类型,类型不同,相应的分工也不同。资源型团队往往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承担筹集资源的职能;综合型团队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或者中西部省会城市,既有可能建立项目活动点,又有比较强的资源募集能力;执行型团队多分布在三四线城市项目点,更侧重于项目执行。随着各地团队的发展,各类型团队之间的界线也在逐步模糊,每个团队都需要具备完整的组织功能。
问:这样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在日常发展和管理上,麦田有什么经验?
詹敏:我们十分注重打造麦田总社与地方志愿者团队的共同体建设,期望实现二者的“公转”+“自转”模式。这些年来,在实践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设立大框架和原则,给予做事空间,推动志愿者团队自我发展
志愿者是对麦田抱有很大认同感才加入进来,所以我们在大目标上一致。我们希望激发志愿者们的内生驱动力,不希望他们只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所以在日常管理中很注重推动志愿者组织的自我运转能力。
通常,在项目运行时,总社先设立大的框架、原则和底线,志愿者团队根据其意愿、兴趣来选择申请。只要有发展的意愿,麦田志愿者可以获得很多空间和支持,而不是只是一个简单的参与者、执行者角色。在大麦田里,每个团队都是一个重要主体。
2、树立典型,引导优秀团队分享经验
在志愿者中树立典型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当我们希望志愿者关注教育方向,尤其是从以前的“1对1助学”项目阶段转变到课程项目时,我们会挖掘突出的典型团队、优秀志愿者,请他们来分享经验。各地做的好项目,总社也会帮助他们推广,让其他志愿者团队可以学习和操作。
3、着力于活动、财务、项目三条线统筹管理
活动管理。其中一个规定是活动必须由团队发起,个人无法发起。志愿者团队在系统发布活动信息,总社在审核活动合规性的同时提供辅导,传达麦田的理念和要求等。同样的,志愿者在管理系统的同时,也会帮助总社进行个人信息管理。
财务管理。为避免财务风险,这方面我们要求会严格一些,除了已注册机构的志愿者团队可以使用独立账号管理,其他团队在接收捐赠时必须使用麦田基金会账号,需要用款时向总社申请。注册机构也需要接受基金会的财务内审。
项目管理。志愿者团队既可以申请执行总社项目,也可以自主开发符合麦田业务的项目。如果认可总社项目并希望参与,就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有些团队觉得现阶段暂不具备执行能力,也会选择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麦田总社会提供相应支持,比如鼓励志愿者团队开发项目,从中协助进行项目设计和梳理,提供公募资质和上线筹款指导,鼓励他们提升做事专业性等。
问:麦田对志愿者和全职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是什么样的?
詹敏:过去我们对志愿者团队不做考核,更多的是去引导、推动,让他们认识到麦田的发展与每一个团队息息相关。同时,激发他们的自发性成长,例如针对筹资工作,资源型团队会与执行型团队结对。执行型团队也会意识到筹资的重要性,尽力做一些努力和参与。未来我们会逐步推出一些积分制度,来激励团队更好的发展。
针对志愿者的激励,我们主要通过设立“金色麦田奖”,邀请优秀志愿者参与内外部培训进行。另外通过工作和任务,使之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考核更多针对全职团队,关注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关键突破等,年度考核会综合评价一年来专职的成长变化、工作完成度等方面。


03

文化营造的实践

问:麦田基金会重视组织文化建设,是基于什么考虑?
詹敏:我们的发起人莫凡本职是做品牌建设,有相应基础和经验,所以2005年发起组织的时候就注重品牌文化方面的建设,比如设计logo、文化衫、主题曲等。志愿者对于这些组织符号有很强烈的集体认同感,日常生活中看到同款颜色服饰的时候会马上联想到麦田,志愿者相互之间也会逐渐凝聚起信任感。
这两年我们也会向志愿者强调机构的使命愿景、教育观,并把这些理念融合到项目设计中。
问:打造组织的文化氛围,每年会举办哪些活动?
詹敏:6月16日是麦田的成立日,每年的这一天我们会举行年会,这对麦田志愿者来说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次年会有400-500人参加。对于年会的举办地、承办团队等,会交由志愿者来决定。2020年因为疫情,我们采取了网络直播方式,但效果反而更好,尤其是以前因为个人时间精力、交通成本等原因而无法参会的志愿者,线上的方式给了他们一个参与机会。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为少年而走”的线下徒步活动,每年会有40多个团队同步在某个周末进行线下徒步,一些地方志愿者团队会借此机会动员当地的公益同行、企业、政府单位成员共同参与,拓展活动的影响力。


04

核心挑战:志愿者和专业化之路

问:很多志愿者团体在注册成为组织后,容易在组织专业化发展和志愿者维护上出现问题。在这方面,麦田是否遇到过困难和挑战?
詹敏:志愿者团体注册成为正式机构,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型。这意味着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比如行政类的工作增加,对机构管理要求更加严格;团队规范建设更为突显,需要团队在意识、态度和专业性上进行调整。
2010年注册为基金会后,我们曾经尝试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即基金会走专业公益团队发展路线,“麦田计划”主打志愿者一对一助学、建图书室等项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挑战:例如基金会要求的“规范”与志愿者团队的“松散”二者之间的冲突,志愿者团队和基金会专职团队未形成合力,团队活跃度下降,筹资下降,专职团队不稳定且难以获得成就感满足感等。
2015年,我们决定将基金会和麦田计划两者合并。在这次战略规划中,我们确定了项目专业化的目标,一开始也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和成效,原来的“鸿沟”也得到弥合。但接着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就是当我们追求项目专业化的同时,没有兼顾到志愿者的能力成长,导致志愿者参与总社项目的难度越来越大,转而去做自己的项目,这也对基金会项目及团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问:当出现上述矛盾时,麦田是如何应对的?2020年作为麦田的“回归年”,成效如何?
詹敏:让志愿者短时间内理解、适应并跟上这样的转变和节奏,的确有很大难度,因此这些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引导、梳理的软性工作。
首先,我们没有硬性要求志愿者必须做什么,允许有不同发展基础的志愿者团队存在。同时,我们开始对志愿者进行引导,例如在培训中引导志愿者团队自主思考外部环境和乡村儿童需求之间的变化、树立优秀团队榜样等。此外,麦田专职团队也会研发课程,支持志愿者在一线实践中直接使用和加深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志愿者团队逐步尝试把项目做深入。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内部逐步厘清什么是志愿者组织的专业性。首先,我们突破对于教育的传统认知,利用志愿者本身处于各行业的专业性,进行项目的研发,以此促进乡村儿童在主科之外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志愿者团队也可以在当地发掘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达成长期合作,由合作方来提供课程内容,志愿者提供活动组织和后勤保障。这样大家就不觉得自己距离专业和教育公益很远。
在总社的管理上,2015年我们把“麦田计划”和麦田教育基金会架构合并,回归“一个麦田”,并提出麦田共同体的概念。2019年麦田做了第二次战略规划,决定回归志愿者组织的本质,从单纯关注项目专业化,调整为志愿者团队的专业化和教育公益项目的专业化并重。刚刚过去的2020年12月麦田战略会议上,我们更加明确发展志愿者团队,提升其专业性、执行能力是麦田重要战略路径。对麦田专职团队来说,大家更加明确和形成共识:麦田大战略是服务乡村儿童,但是内部有分工,专职团队以及理事会的最大功能是服务志愿者团队。这样一来,专职和志愿者之间分工清晰,减少分歧。
总的来说,从麦田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转变调整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优势和基础。麦田一路走来,最大的优势是在全国有众多志愿者团队,他们和在地学校有紧密联系,同时麦田很多资源也来自于志愿者团队的捐赠和拓展。因而,麦田的专业发展之路,也要回归志愿者属性,不能丢却自己的优势。
因而,当我们明确提出2020年是“回归年”时,大家觉得志愿者的需要能够被总社看到,相对来说反馈还是比较好的。2020年,总社针对性地开展了志愿者团队服务,比如定制化工作坊、推动团队参加“9·9公益日”筹款锻炼等。这是一个促进过程,未来我们也会更细致地开展志愿者支持体系,相信各团队能够看到总社在过程中的努力。


麦田诚挚邀请您
和孩子一起成就未来!
支持麦田,我可以
▲加入月捐,成为麦田的播种者▲加入麦田成为一名麦客▲联系、捐赠麦田

关于麦田慈善基金会

 麦田慈善基金会起源于2005年10月,2015年注册成立“扬中麦田义工服务社”,被认定为4A级社会组织;2018年注册成立“扬中市麦田慈善基金会”,被认定为3A级社会组织。麦田始终致力于改善贫困孩子的教育环境以及在扬中本地开展公益项目。

 更多内容 

【双语视频】李小云:贫困是因为懒惰吗?

这些爱心商家默默支持麦田、助力公益,值得大家点赞关注!

 《送你一朵小红花》破10亿,刺痛3000万父母的心:摧毁一对父母,孩子生场病就够了

喜乐有分享 共享日月长 | 2020年12月工作简报

我国首部急救科普三维动画——心肺复苏,学会或可救人一命!


跳转加入麦田月捐,成为麦田守望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