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谁家的车能「坐」实舒适?

星球君 电动星球N 2024-01-18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News

作者:星球君


2023 年,豪华车该怎么做?


「豪华座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顾名思义,决定着一套座舱是否足够豪华的,必然是座椅。


事实上,这种卷座椅的浪潮,我们已经在新造车企业上看到太多。


比如挖掘后排空间,然后配上松软坐垫和 Pro max 级扶手;比如最近愈演愈烈的车载「冰箱彩电大沙发」;甚至包括卷到极致的「零重力座椅」,等等。


我们理解车企追求座椅可能性的趋势,电动智能汽车高度联网、高度可连接的特性,让以往死板的座椅调节和附带功能,有了更多的玩法。


然而,车载冰箱、车载屏幕、零重力、腿托...这些都不是新造车发明的技术,它们在汽车行业早已应用了数十年。


为什么现有技术放在电动汽车上,就要叫「创新」?当电动汽车的每一个部件都联网可控,凭什么还要让传统造车逻辑中固定场景化的「配置」,定义用户的屁股?



堪称惨烈的豪华座舱牌桌上,我们又看到了另一位牌手。


昨晚,飞凡汽车在舒适科技日「COZY DAY」上,喊出了「做智能出行时代最舒适的汽车品牌」这样的口号,同时也再次宣称飞凡 F7 是「30 万内最舒适的电轿」


飞凡哪来的底气对标几乎所有豪华汽车品牌?昨晚发布的巴赫座舱明日篇,真的带来了舒适豪华座舱的新思考吗?


我们今天的文章从智能电动车的大沙发开始,但却远不止于聊座椅。


空气拯救舒适


人类寻求最优座椅体验的历程,就是一部空气的研究史。


4000 多年前的古埃及文明,只有法老才能坐在有动物皮毛覆盖的木质/石质凳子上;直到古罗马时期,人类才真正拥有了「靠背椅」。


伴随着 17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影响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开始用包裹着更多空气的软性材料覆盖靠背椅,「sofa 沙发」一词正式出现;19 世纪人造海绵的出现,让沙发走进千家万户。


从起居室到移动空间,人类乘坐体验的发展依然离不开空气。


比如 1966 年凯迪拉克 DeVille 首发座椅加热、1997 年萨博 9-5 首发座椅通风,就是用冷热空气优化乘客的出行舒适度;2000 年奔驰首发的座椅按摩,则是用电动充气的气囊,模拟了按摩师的手法。



进入 21 世纪之后,汽车座椅的舒适性不断提高,但也只是在加热/通风/按摩的圈子里绕啊绕,你有 4 点按摩我给 8 点,你做 3 档通风我做 4 档。


直到智能汽车的出现,座椅的舒适性才开始从满足被动功能,向追求主动智能转变。


「彩电」等等概念之所以新,本质上因为它们和智能座舱系统做了打通,你可以语音唤醒,它懂得自动记忆——已经有了智能设备的「形」了,但还缺点「神」。


那什么是「神」?我们认为起码要做到全时主动响应、功能自动适应,才符合一台「智能设备」的灵魂。


换句话说,不要我去迁就你,最好是座椅能读懂我,主动适应我的身体。


昨晚飞凡发布的「飞凡巴赫座舱明日篇」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首创配置:「Flex Air 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



它主打的功能,包括「主动贴合」、「软硬自适应」以及「弯道身体平衡技术」。


主动贴合,顾名思义,就是飞凡的这张椅子会试图「读懂」你的身体


我们见过超过 20 向调节的电动座椅,它们的调节自由度极高,然而学习成本也极高。即使座椅记忆可以认准某一时刻的乘客,春夏秋冬的着装厚度也都是不相同的,落座之后还是免不了要手动校对一番。


飞凡汽车的「读懂」,就是让座椅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服务


它会在乘员落座时,全面扫描识别乘员身体结构,将座椅靠背、坐垫中的气囊和侧翼通过往复充放气的方式,自动调整至最贴合乘员的姿态。



乍一听,「我不就山,山自就我」的仪式感拉满了。


但问题来了,我们的身体被气囊托住之后,在动态驾驶,尤其是长途的时候,主驾还是会因为久坐不适而产生的轻微位移。

面对这种情境,座椅也可以动态即时感知身体变化而主动进行实时补偿,从而实现对脊椎/腰椎和腰部肌群的更好支撑。


同样面对动态,「弯道身体平衡技术」,也是飞凡汽车昨晚给出的颇具心思的解法。



具体点说就是,在动态驾驶时,座椅可根据导航、智驾等信号,提前预判车辆姿态,比如面对高速过弯的被甩出感,因多个减速带产生的连续颠簸晃动,这座椅都能实时调整侧向气袋以支撑身体,为你撑腰。


实时调整,甚至包括了座椅的软硬调节。

汽车的底盘性格可以实时调节,但座椅的风格往往是不可调的——比如坐奔驰,开宝马,某种意义上同样强调了两者的座椅风格迥异。而这次飞凡汽车想让座椅在运动和舒适之间灵活调校,属于业界少有的尝试。



Flex Air 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可以根据你的驾驶模式和驾驶习惯,智能匹配软硬程度以及贴合度。如果你体会过 CDC,估计就能理解飞凡的用意——除了悬挂,飞凡还希望你的座椅性格随时响应需求。


和上面的落座主动贴合相映成趣,弯道身体平衡+硬度主动调节,代表着飞凡提出的一种新思路:「主动舒适」


传统豪华汽车的按摩椅,甚至到了如今能看大屏、看投影的座舱体验,其实依然在强调「被动豪华」,只有你主动打开某一个功能,「豪华感」才会为你服务。


而飞凡汽车的思路,是以人类利用了数千年,决定着我们「坐」这个动作舒适与否的空气入手——从蓬松的毛发到电动的气囊,将曾经固定的体验转变为主动灵活的体感。



这种做法首先很难,但和按钮相比,体感造车确实让飞凡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从空气入手,帮助飞凡汽车解决了新造车追求「舒适」的一些小遗憾。


各种超级副驾和后排的配置,本质上还是服务于「非主驾」座位,放在家庭取向的三排座车型上无可厚非,但总归让驾驶座留有遗憾。


除此以外,改变座椅乘坐形态之后,这些舒适配置在行车时的安全性,目前来看缺乏相对应的碰撞测试,这同样是我们需要持续观察的。


从安全性上看,飞凡汽车并没有改变主驾座椅的形态,而是利用「空气」的可塑性,在正常乘坐姿态下同样提供了舒适的体感。


主动自适应,这就是我们在「飞凡 Flex Air 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上看到的新变化。


从被动到主动


飞凡 Flex Air 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所代表的舒适座舱新思路,和前段时间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有什么不同,我们上面已经讲清楚了。


但我们更希望以飞凡汽车举例,讨论更多话题。


比如,如何让智能汽车实现与旧日豪华的体验更迭?飞凡汽车凭什么说自己的座舱可以不断进化「舒适度」,这样一个曾经焊死在车上的指标?


关键在于思维的转变——以往的豪华是被动接受,给多少钱买多少料;未来的豪华是主动服务,座舱内的一切元件,都能随着系统升级,不断提高为你服务的能力。


从被动到主动,背后的核心能力在于「飞凡汽车智能化全域超级座椅平台」



通过打通智舱、智驾、底盘、动力等控制域,实现车内超过 200 个信号的数据交换,并且以毫秒级的响应,第一时间完成不同身体乘员、不同驾驶场景的座椅舒适度的自适应调整。


除了座椅舒适性的「主动」进化外,飞凡汽车的这次「主动」渗透,更发展到乘员体感舒适的进阶,比如「电子晕车药」——晕车舒缓系统明日篇。


这个概念乍一听简直离谱,现在卖车的还要卖药了?


但对于最大扭矩随叫随到的电动车来说,用户晕动可能性,的确相较汽油车更高了——而降低电动车晕动阈值,则是对车企调校积累的综合大考。


事实上,飞凡 F7 此前已经官宣,在业内权威的晕动测试中拿到了 2.7 分,而行业平均值是 4.5 分(越高越容易晕),这说明飞凡 F7 晕车的可能性比行业平均值低了 30%。



而在 COZY DAY 上,飞凡汽车表示「晕车舒缓系统明日篇」可以将晕车可能进一步减少到近 50%。


具体到解法,官方术语叫做「五感统合」——五感是「智能座舱提供的听觉、视觉、触觉,再到车辆行驶相关的平衡觉(动力响应、车辆动态),以及座椅相关的本体觉(座椅振动、压力分解、躯干制程)」。



听起来玄乎,做起来干净利落。


首先是晕动感的直接来源——车辆动态表现,这里飞凡同时做了 XYZ 三轴立体的晕动控制。


针对 X 轴,也就是前后方向上,飞凡自研了「晕车舒缓刹车模式」,可以在 0.1-0.5g 的重力区间内丝滑释放制动力;而 Y/Z 轴,则通过后桥动态运动优化,同时保证舒适感和更低的晕车概率。


而为了将晕动概率优化到极致,飞凡还参考了专业医学。


除了车辆运动刺激内耳前庭以外,气味、听觉、视觉的不适,也同样会造成感官紊乱,诱发晕动。


为了减缓非运动刺激带来的晕车感,飞凡汽车甚至创作了「舒缓音乐库」,其音乐频段接近人类四大基础脑电波中的 ALPHA 波(8-13HZ)。

这里稍作科普,即大脑主要在我们精神放松状态下释放 ALPHA 波,而在频段接近的音乐干预过程中,大脑会更容易进入放松状态。


此外,在舒缓乐库播放的过程中,同时会联动座椅的通风、加热、按摩;甚至屏幕亮度和显示内容,都会自适应调节。


从 Flex Air 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再到本段详述的晕动舒缓系统明日篇,它们都代表着飞凡汽车的「主动」。


这种主动的背后,是飞凡汽车昨晚强调的「联动」——不仅是功能联动,还有上汽背书的体系联动。


着重解决「出行舒适」的 Pascal 实验室,则是飞凡汽车背靠上汽,提出「主动舒适」智能座舱思路的体系支撑。


它为飞凡汽车建立了号称「国内首套」中国人体格特征数据库,以及官方称为「国内最全」的车辆性能指标数据库。
研发体系联动,最终造就的智能设备主动服务,说起来虚无,用起来务实。


被服务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随时待命。而汽车想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实现信号的打通、车机与各域控制器的互联,然后才是更高级的功能、更深入的智能。


新标准


上周马斯克访华,按照惯例地吹了一波中国新造车的竞争力与活力。


特斯拉是一条搅动智能电动汽车历史的鲶鱼,它重新普及了电动汽车,在汽车智能化的路上也同样是先行者。


和特斯拉同台竞争,不可能打浮于表面的价格战,因为马斯克手里攥着可能是汽车行业最强的体系化生产、研发能力——同样是卷座舱,你有冰箱彩电大沙发,但人家也有 steam 游戏库和全栈自研的车机系统。


和特斯拉一样,卷体系、卷研发,才是破局的正道。


昨晚的 COZY DAY,我们看到了飞凡汽车希望用体系化与研发能力,力争行业上游的决心。当然,舒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把产品做到极致,把科技做到极智,才能让「主动舒适」的标签贴牢。


从被动到主动自适应的 Flex Air 人体工程学座椅只是开始,甚至晕车舒缓、3D 矢量音效...都只是飞凡汽车在智能座舱领域舒适能力和用户舒适感知的一角。


真正的图穷匕见,在于「标准」。


把一台车做得更舒适,不一定显贵,但一定能说服更多用户。而对于舒适,昨晚的飞凡提出了一条不容易,但更体系化、更主动、更智能的方向。


飞凡汽车主动的、体感的、进化的舒适科技,能否成为当下智能出行的舒适新标准?我们会持续关注。


(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2023年,谁家的车能「坐」实舒适?

星球君 电动星球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