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残雪获奖感言

2022年9月16日,由马来西亚第一大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主办的第十六届花踪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残雪荣获“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该奖创立于1990年,以全球华人作家为评选对象,每两年评选一次。


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有“文学奥斯卡奖”的美誉,旨在开拓国际视野,提升文学风气,传承文化薪火。


历届获奖者包括中国作家王安忆、阎连科、余光中等。该奖项获奖者由世华媒体集团旗下的《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明日报》《明报》《明报月刊》及《亚洲周刊》等七家媒体组成的评审团经过提名、初选和复选三阶段,最终共同投票、遴选得出。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22年9月14日第4版相关报道



授奖词:残雪是绽放在中国文学土壤中一朵摇曳多姿的异色异质的奇葩。残雪刻意创造自己的文字世界,那是她不断试验、不断创新的自留地。她的创作是代表大自然发生,在她的作品中,人可以和树说话,甚至和空气说话,她自称是自然的连体女儿。写实验文学的残雪,对自己的身体具有超级的敏感以及掌控全局的气魄。残雪在不断挑战自己的写作极限,正符合残雪的自我道白,即“人在世界上生活,肉体和心灵都会有很多屈辱。而写小说是最大的释放——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所有从前的屈辱都是动力,你仪仗它们做出美的事物。”



“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感


大家好,我是作家残雪。今天我想谈一点获奖感言。

我一直认为马来西亚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多年前我甚至有强烈的移居大马的意愿。如今我因文学与她结缘,我感到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这个伟大的国家同我自己提倡的这种文学一样,具有宽阔的胸怀,仁爱的传统。从2001年开始就设立的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就体现了这种优秀的民族传统。它让世界各地的华文写作者感到,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伟大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且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宏扬这个传统而努力。


潘碧华(右三)代表残雪,在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
欧阳玉靖(右二)的见证下,从张聪(左四)手上
领取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在中国大陆生活的时间长了,很多人就会认为只有中国国内才有正宗的华文文学。然而这个奖项的设立多年来却起到了拓宽人们眼界的作用。正如世界文学近年提倡多语种文学一样,华文文学的表现也是多样化的。我认为越是多样化,文学的活力也越大,一味强调地域性的“正宗”反而限制了文学的活力。所以我是非常赞成“世界华文文学”这个提法的。因为有魄力,因为大气。另外作为我个人也深深地感到,我的创作在华人当中不是孤立的。在华人读者当中,我的情感得到了共鸣,我的独创性也得到了认可。这对于我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因为说来惭愧,我从事文学创作已经四十年了,在国内和国外都出版了许许多多的作品,可是我在国内连市级的小奖都从未得过一次,在香港台湾等地也从未获得过任何奖项。那么,是不是由于我的作品所写的不是中国人或华人的情感呢?还是由于一些研究者对于华文文学或汉语文学持有某种教条似的标准?我感到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对于我来得很及时,而且她对于一些文学人的陈旧偏见也会起到不小的作用。就从这一点来看,我也要由衷地说:“我喜欢大马,我佩服举办这个奖项的《星洲日报》”。
如今《星洲日报》挪出大篇幅报道这个奖,又动用人力和物力来做这项工作,令我非常感动。今后我愿同《星洲日报》的朋友们一道,为扩大世界华文文学的影响而尽自己的力量。

残雪
2022年7月于西双版纳
2012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前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人要他预测当年诺奖的获奖人,他说:

“我不预测,但是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获奖。”



2019年,残雪再次以高出村上春树、余华的成绩登上诺奖预测榜单,她被诺奖评委马悦然称为“中国的卡夫卡”,甚至比卡夫卡更厉害。


消息一出,残雪的书很快断货,同时有个话题迅速引爆热搜:

残雪是谁?

相信你也很想问这个问题。

残雪,可能是国内最被低估的作家。

在世界范围内,残雪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

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研究其作品的专门机构最多、作品被选入外国教材最多。

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

残雪 


墙里开花墙外香,她在国外的知名度远超莫言、余华等国内知名作家。

在很多国人还不认识残雪的时候,国外已经争先抢后在研读她的作品了。

从2019年至今,连续4年,她都被诺奖提名,不久前,她还获得了被誉为书界奥斯卡的“花踪文学奖”。

10月6日,今年的诺奖即将公布,她依然是诺奖炙手可热的人选。


有人说残雪是个奇迹:

“她长得村,穿得土,却是最先锋的中国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怪诞离奇,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令外国研究者津津乐道;

她不出洋,纯粹用中文写作,而知她名号、读她作品的中国人,却比外国人少得多。”

我不得不说,不读残雪,对于国人来说,是个遗憾。


读残雪的作品,就像是在经历一场阅读上的“历险”,读过的人,毫不例外都感慨赞叹:

太过瘾!

时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让人畅快淋漓……文字唯美,想象奇诡,情节曲折,如同进入一个幻象世界,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这些文字,满满都是现实的荒诞、扭曲的心理与人性的深渊,是人们想说又无法描述的欲言又止,是不敢拿到太阳底下的阴暗面。


它会让你看透社会,看清周围,也更加全面理解自己。

培根曾说:“有些书浅尝即止、有些书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籍才要咀嚼消化的。”

残雪的书就属于后者,她值得每一个想要突破自己阅读极限,打开阅读视野,想要深挖人性的读者咀嚼消化。


关注我们普通人个体命运的《阿琳娜》,努力挖掘人的意识深处的《鱼人》,洞悉人性之作的《苍老的浮云》,将人性层层剥离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


这几本书,犹如一幅幅梦境和寓言,让你洞悉生命和世界的虚幻,更深刻感受人性的荒诞与窒息。

正如网友所说,读完残雪的文字,就像在做一场类似魔幻的梦。

书封设计也别具巧思,采用特殊工艺,让书本焕发出夜光效果:

白天的素颜小清新在黑夜里熠熠生辉,浪漫又神秘,完美衬托出残雪那冷静到残酷却处处充满真见的文字。


残雪是中国作家中的特例。残雪喻意即“独立个性,拒绝融化。”在物欲横流、精神废弃的时代,她从社会染缸突围,并对国人精神世界进行深层解剖。她用自己在中国大地体会到的生活和创作,形成世界眼里的“残雪之谜”。


她的作品许多人看不懂。因为实质内容太深刻了,一笔一划都在雕琢对人性、自我、生命的思索。而她的文字新奇怪诞,无法当作简单消遣,只能一字一句去体会其中的隐喻和内涵。


她能为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争得重要的一席之地,正如国际布克奖主席唐金所说:与批判性现实主义作家余华、苏童及诺奖得主莫言相比,残雪小说想象力飞得更高,也挖掘得更深。


几十年来,残雪的创作如“井喷”涌现,长篇小说如《黄泥街》《黑暗地母的礼物》,中短篇小说集如《鹰之歌》《传说中的宝藏》,西方文学解读如《灵魂的城堡》《辉煌的裂变》。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她的作品能在国内流行殊为不易。为此,我们几经周折,从出版社获得少量库存,组成残雪精选作品集,并且全部作品均获得残雪钤印。本套全钤印版库存有限,售罄即再难有货,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