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跨国公司群体,少谈点爱国会更好

古原 古老板 2024-04-01
大家好,我是老古。
中国的跨国公司,这一概念,本身就容易产生很多误解,他容易被一些国家主义者理解于,归属于中国这样一个集体主义名词下附属的企业。
如果将中国理解为一个地理概念,就不容易产生这种误解了,本文指的就是这一概念,也就是从中国成长起来的跨国公司。
一个地区,跨国公司越多,起码能说明一点,就是这个地方适合产生优秀的企业,他必然是在某一些地方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
全世界的跨国公司群体,基本上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这几个过往经济保持较为繁荣的地区。
同时,跨国公司的衰弱,同样反应了,这一地区的营商环境的恶化。
比如,欧洲和日本 ,就曾经崛起起大量的跨国公司,然后又出现了跨国公司业务的衰退潮。比如东芝、索尼、夏普、爱立信等。
不断能产生新的跨国公司,也代表着这一地区有着自由繁荣的基础,比如美国在互联网、半导体领域,就能不断地崛起新公司,谷歌、亚马逊、苹果、特斯拉等等,都是近二十年来新崛起的全球霸主型企业。
跨国公司要产生,还需要有自由的资本市场,他的资本能在全球自由进出,还需要拥有跨国运营能力,有全球化视野的企业领袖,员工来自于多国,能适应不同的地区人的企业文化。
但跨国企业指的并不只是在某一领域做到每一的企业。
比如,英伟达,我就不认为他是跨国企业,虽然他的显卡全球最牛,他与大疆是一样的企业,大疆也是全球无人机产业的霸主。宁德时代的电池也在全球是市场份额最高的,但他依然还只能算是一家本土型企业。
跨国企业一定其主营业务能在全球展开运营的,在当地拥有生产到营销的接近完整的企业架构的,为什么要这么定义,我后面会说。
中国现在逐步出现了一些跨国企业,比如,一众手机厂商都进军了印度,不仅仅在当地设一个销售办事处,而是在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企业系统,从工厂、到研发到营销,都有在布局。
可能国际化做得最好的是联想,在欧洲,他们在东欧国家设厂,直接为欧洲市场提供服务,在南美,也直接开设工厂并在当地营销,他们核心团队当中,也有很多的外籍高管,毕竟联想是全球PC领域的第一,服务器领域也是前几位。
华为也是一个跨国企业,是因为这几年的贸易战,导致其收缩,他的研发部门在很多国家都有开设,业务服务部门则是设立在各个国家,可以说,华为是第一个走出海外,并取得很好成绩的中国企业。
TCL也是一个跨国企业,他们现在在墨西哥、印度、越南都有开设工厂,特别是墨西哥的工厂,帮助其能将产品更快的进入美国市场。
虽然家电业市场总额不高,但中国家电企业早就成为了跨国型企业,海尔格力美的,都是在全球布局。
互联网企业中,拼多多,算是一家跨国企业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阿里腾讯虽然跨出国门比拼多多早很多,但成绩不亮眼。真正牛逼的是抖音,不管在全球任何一地,他没有对手。
但,中国的跨国企业走出去,碰到的难处众所周知。
也即,他们的身上,会贴上一个标签,那就叫中国。其实,不管是外资,还是中资,这些标签,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大麻烦。
每一个企业家不管他国籍如何,他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是一个为追求个人目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个人而已,马斯克与马云,没有任何的区别。
企业家的国籍是可以轻易更换的,他们都有钱,很多国家都有投资移民条款,只要给钱,马上办好身份。但不管他们个人 的身份如何,企业运营其实没有任何的变化。
但就是这种莫名其妙的标签,带来了非常多的麻烦。
孙正义投资了阿里巴巴,长期被某些中国网民视为敌人,认为阿里这样的企业就不是中国企业,而抖音在美国的企业,则被美国政府和一部分媒体视为了影响美国安全的企业。
尽管tiktok的上一级公司,以及他的直接管理者,都成为了新加坡籍,但依然无济于事。
而华为身上的故事,就太多了。
但这只是舆论和某些政客,真正的消费者,从在不意在产品生产者的国籍是什么,因为那一点也不重要。
消费者在意的是产品的质量,性价比,满足自己需求的程度。尽管民间有大量的各种鼓噪的言论,但是中国的消费者依然将坐上欧洲豪车,用上法国化妆品,意大利的时尚用品作为人生的消费目标。
然而,消费者往往是一群沉默的大多数,出现在舆论上的,依然是有强烈意识形态、集体主义观念的那些政客或民间政治人物。
重商主义的思潮几乎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强大的势力,这一思潮,将生产视为唯一的目标,他们排斥外来商品,认为出口顺差才是胜利,而逆差,则是失败。
这是中国企业,中国商品,虽然在全世界广泛出口,但却没有赢得更好声誉的原因,因为重商主义者将这种行动当作是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
重商主义思想存在是一个现实,当你不能改变时,那就需要调整策略。中国的企业马上会发现,去全世界投资办厂设公司,才是更有利于他们的一种经营策略。
哪怕重商主义影响再深的地方,他们都是欢迎投资的。因为每一个地方的贫困,都来源于投资不足。
只有那些智力水平最低的一群人,才会天天说着要拒绝外资。在这任何地方都是少数。即使是今天的朝鲜 ,他们也欢迎外资,只不过外资不敢去。
因此,未来中国企业大量走出国门去投资全球,就是一个趋势。只有你在当地投资,雇佣当地人,本土化运营,才能扎根全球,这是全世界跨国公司的基本运营策略。
但在这样一种充满意识形态争斗的世界,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公司运营,就必须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与意识形态争斗挂上钩。
尽管我对马斯克拿各种政府补贴颇有微词,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企业家,他的身上就没有贴上什么国家、意识形态的标签。
中国的企业家,很多还没有认知到这种风险,他们往往还喜欢在国内搞爱国主义营销战,甚至主动的贴上这种标签,将企业服务消费者的属性弱化,将企业服务于国家的属性强化。
没错,我说的就是华为。
任正非本人,并没有强烈的这种价值观念,但华为的整个营销系统没有利用这种观念,我是不信的。
这种强烈捆绑意识形态的营销手法,最终对华为要成为一家全球性企业一点好处没有,他会让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同样忽略产品,将焦点转移。
犯了同样错误的,还有联想。
不忘初心、产业报国,这八个字是他的企业文化 ,这一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绝大多数欧美的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 ,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消费者、创新,对自己的要求展开。这是他们能进入全世界并获得良好声誉的基础。
今天中国有很多的企业,都喜欢谈爱国。
董明珠甚至将纳税多少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税收现实存在,但将其当作目标,就是将企业绑上了国家,这都不是具备全球视野的企业家。
市场中的企业,唯一需要服从的是消费者,只有不停地强调这一属性,企业才不致于在全球各地的运营碰到意识形态的舆论风险。
企业家们要明白一点,如果你仅仅在国内运营,搞点爱国流量,倒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你若有长远的目光 ,想成长为跨国企业,那么,就得放弃急功近利、搞意识形态营销的手段,而是必须回归到企业实质——服务消费者。
小企业们更是少用这种招术,我在市场上碰见过无数小企业,当有人和我说他做企业的目标,是为国分忧时,我马上就不说话了,心里已经将他打上个标签,骗子!
我更喜欢那些只谈赚钱的企业家,多干净,多清爽。因为,在一个市场中,若是正常的赚钱,必定只有一个方向,服务于消费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