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伊万诺夫《安谧的傍晚》

俄国 伊万诺夫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格奥尔吉·弗拉基米罗维奇·伊万诺夫(1894――1958),俄罗斯侨民诗人。他的早期创作受未来派的影响,诗风夸张而华丽,后转向阿克梅派,在写作中表现得较为节制和严谨,注重展示表现对象的具体性和客观性,遂成为该派的重要代表。1922年,诗人离开俄罗斯。先后侨居于意大利的罗马和帕维亚。1923年,迁居法国巴黎。侨居给诗人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为他的精神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力图打破“艺术的谎言”,代之以生活的真理,哪怕是充满了“荒诞性”的真理。成熟期的伊万诺夫流露了较强的怀疑意识,以精美的艺术形式昭示了生存的悲剧性,被评论家认为“是一名比法国人超前多年的俄罗斯存在主义诗人”。他的主要诗集有《灯》、《花园》、《玫瑰》、《漂向齐特尔岛》、《没有相似的肖像》和《1943――1958诗集》和《死亡日记》等,此外,还发表有回忆录《彼得堡的冬天》和《中国的影子》等。1938年,诗人出版了一部篇幅不大的散文作品《原子的裂变》,在书中,他认为,以往精致的诗歌抵御不了生活的散文,物的存在大于外在于世界的所谓意义,“奇迹已不可能再被创造出来了”,“艺术的谎言已无法再嫁给真理”。对艺术的失望甚至驱使他极端地将艺术比作一名遭遇流氓强暴而死去的少女,而死去的人已不再会怀孕、生育。为此,他渴望寻找一种新的创作可能性来描述这个残酷、荒谬的世界,简化诗歌的技艺,拔除伪浪漫主义的虚夸,选择悖论性的修辞以重建新的精神世界。正如俄罗斯文学史家弗·阿格诺索夫评述道:“离乡背井的悲剧为伊万诺夫的创作添加上了一种精神张力,而这种张力是其早期诗歌所不具备的。”



[俄国]伊万诺夫《安谧的傍晚》


安谧的傍晚,安谧的花园,

云彩倒映在水池上。

天使把星星带往无限,

不慎掉进了池水……

千疮百孔的屋子矗立着,

沼泽化的水池沉默不语,

里面的青蛙很快就要死亡。

你曾经在高空照耀过我,

而今却躺在了水底的烂泥潭中。


汪 剑 钊 / 译




格•伊万诺夫的诗歌之路是从自我未来主义开始的,当他感觉华丽而夸张的诗风并不适合自己之后,他加入了阿克梅派,并成为其重要的代表诗人。他游走于这两个流派之间,各取所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勃洛克称赞他的诗“富有智慧并饶有趣味”,“具有极大的文化颖悟”。这首《安谧的傍晚》是勃洛克对伊万诺夫诗歌评价的一个印证。
这首诗描写的是傍晚花园里的景色以及诗人由此引发的感触。诗人首先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幕祥和安宁的场景。傍晚时分的花园,宁静而美丽,西边天空最后一丝云彩倒映在水池里。“天使把星星带往无限,/不慎掉进了池水……”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描写倒映在水里的星星,生动而有趣。然而,诗人的情绪在第三节发生突变,一切美丽的事物也都变了样。“千疮百孔的屋子矗立着”,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气氛。先前装载美丽晚霞的水池现在也像沼泽一样,到处是看不见的陷阱和污泥,它的“沉默不语”仿佛在暗示即将有危险发生。水池里的氛围紧张到令人窒息,以至于青蛙都快要死亡。“你曾经在高空照耀过我,/而今却躺在了水底的烂泥潭中。”前面充满了情趣的星星此刻也成了诗人抒发悲伤情怀的对象。


这首《安谧的傍晚》是伊万诺夫流亡海外又深深思念家乡的痛苦心情的流露。与同时代的众多侨民诗人一样,伊万诺夫也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由于对国内政治的不满而离开俄罗斯的。此后,他的肉体虽然获得了自由,但心灵却时时饱受思乡之苦的煎熬。这种无望的思念通过诗人善感的心灵折射到诗歌里,便具有了一种忧伤而充满怀疑色彩的情调。在这首诗里,“安谧的傍晚”、“安谧的花园”、云彩倒映的水池象征着诗人记忆中祖国过去美好的局面。昔日高大宏伟的建筑如今已经千疮百孔了,原本倒映着美丽晚霞的水池如今已经快变成沼泽了。诗人用这个对比表明他认为目前祖国的形势一片糟糕,昔日的美好即将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阴霾和恐怖。“青蛙很快就要死亡”,表达了作者对仍然身处国内的、受到压迫的人民,尤其是像他那样的诗人的担忧。诗歌的中心意象是“星星”。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水池里这一场景被诗人创造性地理解为:本应在天空照耀大地的星星不慎掉进了水底的烂泥潭中。在诗中,“星星”这一静态的事物被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分解为动态的变化过程。诗人借此抒发了人生无常、前途难料的感慨。同时,“星星”在诗中象征着令诗人魂牵梦萦的俄罗斯的命运。看到许多诗人、作家为形势所迫纷纷离开俄罗斯,伊万诺夫对祖国的前途感到悲观。他用“烂泥潭”来形容那时候俄罗斯的现状,内心的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首只有九行的短诗里,诗人巧妙地将自己思想的愁苦情绪与内心的思考融合在一幅傍晚的景色中。各种意象的对比和组合使诗歌极富张力。诗歌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同时又十分含蓄、耐人寻味。形式上,全诗共分四节,每一节都只有两行或三行,诗节之间具有情绪上的内在逻辑关系,使诗歌形成了舒缓而忧伤的情调,含蓄而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伊万诺夫在诗歌的形式安排上独具心得。这一点曾得到许多评论者的肯定。勃洛克曾经称赞他的诗“形式上无可挑剔”。诗歌语言同样出色。诗人在简洁、凝练的语言中植入丰富的内心体验,使全诗的语言配合得顺畅、柔滑,丝毫不显得生硬和勉强。这表现了伊万诺夫诗歌技巧的圆熟,也表现了他在俄罗斯侨民诗人中独特的创作个性。( 安 琪 )



推荐阅读:

帕斯捷尔纳克《哈姆雷特》

卡图卢斯《生活吧,蕾丝比亚,爱吧》

沃尔科特《黑八月》

沃伦《世事沧桑话鸣鸟》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

吉普林《如果》

布莱希特《诗人的流亡》

巴列霍《只信你》

狄更生《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特兰斯特罗默《果戈理》

拜伦《哀希腊》

拜伦《普罗米修斯》

拜伦《想当年我们俩分手》

拜伦《雅典的少女》

威廉·布莱克《爱的花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