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赫尔曼《阳光悄然消逝》

德国 赫尔曼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赫尔曼《阳光悄然消逝》


阳光悄然消逝,

昏暗的夜幕骇然而至。

照亮我们吧,你这真正的光明基督,

别让我们在黑暗中踯躅。

感谢你,

灾难、危险和那些备受折磨的日子,

你仁慈和父亲般的真情,

让我们享受着天使的庇荫。

我们曾伤害过你,

你却宽宏地对此毫不在意。

别把它计入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睡得宁静而安稳。

请让天使唤起我们觉醒,

千万别让恶敌得赢,

今夜,在恐惧、鬼神和烈火的灾难里,

保护我们吧,噢,亲爱的上帝。


朱 万 金 / 译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文艺复兴的浪潮开始影响德国。赫尔曼就是其中一位抒情诗人。教堂赞美诗占据了诗作的很大部分,从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处于时代交叠时期的诗人的复杂特征。
这首诗作同样是一首歌颂上帝美德和期盼上帝庇护的作品,四个诗节,使用的韵脚是aabb。但这跟中世纪流行的教会文学不同,诗人歌颂的上帝,已经不是那个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的上帝形象,而是更多地赋予了人文主义的精神特征,具有人文主义者博爱的美德。

第一诗节,阳光的悄然消逝和夜幕的骇然而至,已经不是具体的自然情境,而是被世人赋予了象征意义。中世纪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封建主阶级和教会势力的残暴统治,使得整个欧洲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中。因此,“照亮我们吧,你这真正的光明基督”是人们的内心呼喊,只有借助于上帝的力量才能使人们摆脱黑暗。
第二诗节,诗人陷入了回忆之中,对上帝在过去创造的功绩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从这里,我们依然能看出中世纪赞美诗残留的痕迹,诗人长期担任神职,这种对上帝的虔诚和赞美使得诗歌流露出一丝道德说教的意味。
第三诗节是对第二诗节的升华。如果说第二诗节歌颂的上帝是那个在“灾难、危险和那备受折磨的日子”里庇护人类的上帝,那么在这里,他的精神则更为崇高,他胸襟开阔,对伤害过他的人们“毫不在意”。对于这种宽宏的美德,诗人是加以提倡和发扬的。

最后的诗节是诗歌的高潮。中世纪教会的邪恶力量与文艺复兴者产生了激烈的争斗。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赫尔曼,感受到这种动荡的社会风潮,他既盼望新时代的早日到来,推翻黑暗势力的腐朽统治,但同时也感到不安、恐惧和迷茫,这种极为矛盾的心态使得他再次向上帝祈祷,祈求他的帮助和庇护,使得人们能度过这个昏暗的夜晚。
这首诗歌表露出处于新旧交替期的现实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活动,透露出新时代的新思想——人文主义的曙光。( 汪 璐 )



推荐阅读:

里尔克《秋日》

里尔克一诗两译

R.S.托马斯《秋日》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

约翰·弥尔顿《哀失明》

约翰•弥尔顿《时间啊…》

弥尔顿《我仿佛看见》

赫塞《梦》

马丁松《三月的夜晚》

叶芝《当你老了》

叶芝《茵尼斯弗利岛》

叶赛宁《我记得》

博尔赫斯《天赋之诗》

博尔赫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博尔赫斯《棋•Ⅱ》

博尔赫斯《南方》

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博尔赫斯 季米特洛娃 米沃什《诗艺》

特拉克尔《给孩子埃利斯》

辛波斯卡《在一颗小星下》

辛波斯卡《种种可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