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兹华斯《露西》

华兹华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华兹华斯《露西》



我心中泛起奇妙的激情,

我愿意把衷肠和盘托出;

是什么经历使我激奋,

这隐情只能向爱人们倾述。


那时我爱人总是那么鲜艳,

象一朵六月天绽开的玫瑰;

为去她的小屋我通过小径弯弯,

傍晚的月亮漾着清辉。


我骑马穿越宽广的草地,

抬起头只望见圆月通明;

马儿迈着欢快的步履,

终于来到那亲爱的小径。


现在我来到果圃之中,

攀登一个小小的山坡;

明月在渐渐地下沉,

越来越靠近露西的小屋。


我仿佛进入甜蜜的梦乡,

享受着大自然最温柔的恩惠。

而我的双眼仍然向上,

盯住那月儿徐徐下坠。


马儿在一步步向前,

扬起了嗒嗒不停的四蹄。

明月在转瞬之间,

藏进了露西茅舍的屋脊。


多么撩人的奇思异想,

溜进了恋爱者的脑际,

“,天哪!”我不由暗自失声,

“露西她会不会突然死去?”


她独居在人迹罕至的路旁,

不远处是达弗的清泉;

一个从未受人赞美的姑娘,

也很少有人把她爱恋。


青苔石旁的一朵紫罗兰,

从人们眼前半掩半藏;

象一颗俏丽星星孤单单,

在天空中闪闪发亮光。


她生时孤单寂寞,也少有人

知道露西何时离开了人寰;

然而她已躺进了孤坟,,

从此我的生活不同以前!



我在陌生的人群中游动,

那远隔大海的他乡异土;

,英格兰!直到这时我才深知,

我爱你爱到何等程度。


那忧郁的梦终于过去!

我不愿再次离你远游。

因为如今我的心里,

对你的爱恋愈益深厚。


在你的群山万壑之间,

想望的欢欣曾把我激动;

我珍爱的人儿飞车纺线,

旁边是英格兰的炉火熊熊。


晨光曾照耀,黑夜曾掩藏,

露西游玩过的树荫;

而你那绿油油的草场,

露西的明眸曾最后眺临。


三年之久她在阳光雨露中成长,

然后自然之王开口:“大地之上,

从未有过更可爱的花儿生成,

朕要把这少女带在身后,

她将成为朕之所有,

孤家想要一个堂堂的夫人。


“对心爱之人朕要令行禁止,

姑娘将和我一起,

不管在山地或是平原,

抑或在大地、天空、林地和树荫,

她将感到一种力量在指引,

或是鼓舞或是加以制限。


“她会活蹦乱跳象小鹿一样,

兴高采烈穿越碧绿的草场,

或者登上那高高的山泉;

空气中的芬芳由她呼出,

无声无知的万物,

它们的沉默和宁静也是她之体现。


“漂动的浮云借出地盘,

柳枝也向她把腰弯,

她的慧眼定能看清,

甚至风暴的震荡叱咤,

也具有一种优雅,

怀着同情默默地铸造少女的体形。


“子夜的星辰对她和蔼可亲,

她将要侧耳细听,

许多秘密的所在,

那里有跳着多变圆舞的溪水;

她将用出自喃喃细声之美,

给自己的面庞增添光彩。


“生气勃勃的欣悦之情,

将她的形体托升到庄严的天顶,

她处女的胸脯起伏。

当我们在这幸福的峡谷之中,

朝朝暮暮行止与共,

朕打算把这些想法向她阐诉。”


自然之王说完,——工作就已结束,——

露西的生命途程何等短促?

她逝去了,留下给我,

这石楠树丛,这安谧而单调的景致,

还有关于过去事物的回忆,

它们已决不可重获。



一阵沉迷封闭了我的精神,

使我没有了人的畏惧;

她也似乎成了一件物品,

再不能感知人间岁月的触及。


现在她没有行动,没有力量;

既不能听也不能看,

随地球每日的行程旋荡,

同山岩,石块和树木为伴。


高 建 为 / 译




华兹华斯的时代,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诞生时所伴随的残酷性所带给人民、特别是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灾难,使华兹华斯十分痛恨。他热烈地向往着具有民主平等与博爱精神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曾亲自前往巴黎追随革命。但严峻的雅各宾专政以及接踵而至的拿破仑称帝又使其理想破灭,对社会的全面失望,使华兹华斯醉心于卢梭返归自然的理想。诗人的许多诗篇都体现出在大自然中寻求宁静与幸福的愿望。《露西组诗》就是这类诗歌中著名的一首。
华兹华斯认为“诗的目的是在真理”(《抒情歌谣集•序》)。而《露西组诗》的关键也就在它体现出诗人所崇奉的自然神论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大自然不仅有灵魂有生命,而且可以和人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人们与自然交谈,与自然融合,在这种物我同一之中,人的精神得到净化,人生的价值获得永恒。在诗中,诗人选取了一个纯洁无暇、天真可爱的农村少女作为自然精神的象征。你看,露西“独居在人迹罕至的路旁”,是“一个从未受人赞美的姑娘”,犹如掩藏的紫罗兰,如孤独的星星一样。诗人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农村,在果圃、茅屋中寻求自己对自然的向往。正因为少女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所以露西之死尽管也带来淡淡的忧郁,却并没有一般情诗此时所有的凄婉悲凉,反而使诗人返归自然的观念得以进一步发挥。诗中,天地万物化为有情感有灵魂的自然之王,他要把露西作为王后永远带在身旁。此时的少女和自然已融为一体,空气中的芬芳由她呼出,无声无知的万物也成为她的体现。和大自然的这种亲密结合,露西再不能感知人间岁月的触及,她已获得与地球同在,与山岩、石块、树木共存的永恒,诗人的自然神观念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这时,“忧郁的梦”当然会过去,而死亡所产生的“人的畏惧”也自然会消失,充满心灵的却都是美好的事物:那与露西相关的炉火、树荫、草场以及包括这一切的整个英格兰。而在自然之王那里,露西更在大地、天空、草场、山泉玩耍,在整个大千世界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少女仍然是以自然的象征而受到诗人的热情赞美。从这种意义上看,如果那忧郁的梦可以被看成是诗人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望的话,那么露西显然是诗人返归自然的理想憧憬。
然而,诗毕竟是诗,如果诗歌以纯粹的观念、“真理”作为赤裸裸的阐述对象,就难免带上口号、标签式的僵硬与枯涩。华兹华斯说:“这种真理不是以外在的证据作依靠,而是凭借热情深入人心。”(《抒情歌谣集•序》)诗人在诗中巧妙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使组诗既具深刻的理性色彩,又具浓郁的抒情诗特色。全诗以露西为主人公,然而对露西却几乎没有一句正面描写。诗中只以玫瑰、紫罗兰、星星为比喻,这样就可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天地,使露西带上朦胧的理想化色彩。同时,这种模糊与不确定性,又与诗中露西的象征性作用相符。同时,作者还花大量篇幅去渲染与露西相关的美好景致,月夜幽会时月光、小径、草地、果圃、小屋的动人描绘,诗人深深的恋情表现,共同构成了一组极为幽美、恬雅、宁馨、清寂的意境,这当然是地道的对爱情的吟颂,可以唤起人们多少甜美温柔的共鸣。就是那在异地的思念,也与人们爱屋及乌的情感经验相联系,对恋人的感情使诗人增加了对英格兰,对英格兰自然的热爱。至于露西与自然的同在,这对于恋人的思念,也是一种莫大的宽慰。因此,整首诗,似乎也是极浓烈的对爱情的直接讴歌,带着深沉的感情色彩。也正是这种纵意驰骋的浪漫想象与真挚热烈的情感,使《露西组诗》成为英国浪漫诗歌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 林 木 )



推荐阅读:

威廉•华兹华斯诗9首

华兹华斯《丁登寺旁》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

席勒《姑娘的悲诉》

拉封丹《褡裢》

伏尔泰《致夏特莱夫人》

法拉兹达格《你在泥土里安睡》

赫尔曼《阳光悄然消逝》

贺拉斯《诗艺》

贺拉斯《啊,琵拉》

普拉斯《镜子》

萨福《给所爱》

马洛《牧羊人的恋歌》

华兹华斯《丁登寺旁》

图霍尔斯基《教堂和摩天大楼》

尼古拉斯·纪廉《两个祖先的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